边区“律典”的精神传承
——邢台信都法院路罗法庭弘扬抗大精神书写公平正义
图为抗大陈列馆展柜中的《边区土地使用暂行条例(草案)》。 王智勇 摄
□ 王智勇 卫欣潼
在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巍然矗立。幽静的展厅里,几本纸张齐整、历经岁月微微泛黄的册子,静静躺在展柜中。它们是《边区土地使用暂行条例(草案)》《防止法币资敌暂行条例》……这些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律典”,与众多抗大史料一起,被视为馆中珍宝。日前,我们跟随邢台市信都区人民法院路罗法庭的法官们走进陈列馆,探寻这些特殊展品背后的故事。
空水缸里的“珍藏”
“你看,这几本条例,就是当年根据地法治的雏形。”抗大陈列馆研究员李瑞芳指着展柜,语气中带着敬意,“能见到它们,我们得感谢一位老人——前南峪村的郭明臣。”
郭明臣,曾担任浆水中学校长。1980年,他从教学岗位退下来后,没有选择安享晚年,而是拖着病体,一头扎进了寻找抗大历史碎片的工作中。浆水镇周边的几十个村庄,都留下了他蹒跚的足迹。他挨家挨户地打听,在故纸堆里翻找,不放过任何一点关于那段峥嵘岁月的线索。即使身体每况愈下,他依然坚持着,一笔一划地记录下收集到的点滴历史,直到生命的终点。
“他老伴儿把这些史料看得比命还重。”李瑞芳讲述着后续的故事。郭明臣的爱人翟秀,深知丈夫的心血有多珍贵。她用一种最朴素也最用心的方式守护着它们——将丈夫收集来的史料,小心翼翼地叠放在家中一口大水缸里。每一页都压得平平整整,最后,她还不忘在史料的最上面,稳稳地盖上一块光滑平整的石板。“这样能少接触点空气,也能防老鼠虫子咬。”翟秀老人曾这样解释她独特的“保存术”。
这份精心的守护,一直持续到2012年。经李瑞芳和同事们与翟秀老人真诚沟通,老人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将郭明臣用生命守护的这些史料,包括那几本珍贵的条例,无偿捐赠给抗大陈列馆。那一刻,她觉得,丈夫未竟的事业,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归宿。
图为路罗法庭庭长刘小霞在一起排除妨碍纠纷案件现场勘查,并向一方当事人了解情况。 王智勇 摄
法治初心的传承
“这些条例,意义非凡!”李瑞芳凝视着展柜里的法律文本,话语掷地有声。她的研究揭示了这些“石板下的珍藏”的深刻内涵:“它们证明,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我们党在敌后根据地也从未忽视过法治。战火纷飞,但秩序和公平的种子,已经在黄土地上顽强萌芽。”
她向法官们娓娓道来:当时,这些条例,规范着土地分配,打击了资敌行为,保护着人民的权益。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共产党人将法治理念融入根据地的血脉。而根据地的群众,他们渴望公平、追求正义、维护秩序,积极遵守并捍卫着这些凝聚着希望的条文。“这不仅是战时治理的智慧,更是我们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源头活水。土地政策、人权保障、惩治犯罪的许多原则,都能在这里找到雏形。”李瑞芳感慨道,“郭明臣老人保存下的,不仅仅是一沓纸,更是我们法治思想发展的一条清晰脉络,是革命先辈在法治道路上筚路蓝缕的见证!”
抗大精神与法治的传承,在邢台这片热土上从未间断。信都法院路罗法庭庭长刘小霞,站在陈列馆里,望着展柜中最高人民法院第四任院长杨秀峰当年用过的文件箱(里面曾装着书籍和机要文件),内心激荡。杨秀峰当年就在邢台组建游击队,与抗大师生并肩战斗,他的英勇无畏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精神底色。
如今,刘小霞和她的同事们,正用实际行动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续写新时代的“司法答卷”。路罗法庭,辖区覆盖了信都区一半的面积,包括浆水镇等八个乡镇,山路崎岖,村落分散。“我们是离市区最远的法庭,但我觉得,我们的心离老百姓最近。”刘小霞说。19年的基层工作,让她深知山区百姓的淳朴与期盼,也更明白化解纠纷的关键在于“接地气”“解心结”。
山区群众的“及时雨”
前不久,刘小霞的案头摆上一个棘手的“连环案”。村民曹某建房,包工头赵某带着17名乡亲施工。房顶刚浇筑完,就出现了大裂缝,甚至有的地方钢筋都露了出来。曹某认定是施工问题,拒付工钱和设备费;赵某和工人们委屈,认为是曹某提供的混凝土过期惹的祸。一时间,17名工人起诉曹某讨薪,赵某起诉曹某要设备费,曹某反诉赵某索赔损失,“一事三纠纷”火药味十足。
“光靠在办公室看卷宗,永远看不清真相,也解不开疙瘩。”刘小霞没有犹豫,当即决定:“走,去现场!”她带着团队,约上三方当事人,一头扎进了那座问题新房。站在还散发着水泥味的新房顶上,刘小霞仔细查看那些裂缝,耐心听着曹某的愤怒、赵某的辩解和工人们的焦急。“这事儿光靠嘴说不清,得看实际损失。”她心里有了底。
调解开始了。面对面时,刘小霞条分缕析:“老曹,房子裂缝确实闹心,损失得认;老赵,带乡亲们干活,安全质量这根弦得绷紧,口头约定风险太大!”她掰着手指头讲责任、算损失,法理人情揉碎了讲。背对背时,刘小霞又成了“灭火队员”。她对曹某讲:“十几个乡亲的辛苦钱,拖久了寒人心,也影响你以后在村里的口碑。”她对赵某和工人们说:“房子有裂缝,确实给房主带来了损失,自己觉得没有一点儿责任,情理上说不过去,得考虑个折中的法子。”
在刘小霞一趟趟耐心的沟通和现场见证下,三方紧绷的弦终于松动了,最终达成和解。扣减部分损失后,曹某当场掏钱,结清了17名乡亲的工资和赵某的设备租赁费。三起纠纷,顿时烟消云散。
“当年抗战那么艰苦,法治思想都能像炊烟一样,飘进寻常百姓家,让老百姓有了最初的规矩意识,多么不容易!”刘小霞看着陈列馆里那些泛黄的条例感触颇深,“今天,我们缅怀先辈,更要扛起肩上的担子。这担子,就是要把‘枫桥经验’这个法宝用好,用我们的腿、我们的嘴、我们的心,把矛盾化解在田间地头。”
刘小霞和法庭的同事们,是真正的“马背法官”的传人。送达文书、诉前调解,动辄就要在山路上奔波一整天。为了找到当事人,他们常常专挑午饭、晚饭时间去村民家“堵人”。“错过饭点儿,饿肚子,或者蹲在路边啃口干粮,都是常事。”刘小霞笑着说,“只要多跑一趟腿,多费点口舌耐心调解,能让两家解开‘疙瘩’、握手言和,这点辛苦算啥?能让乡亲们少打一场官司、少花一分冤枉钱、少结一点仇怨,值!”
“巡回审判,化解纠纷在源头,不是什么新花样,但却是山区群众最需要的‘及时雨’。”刘小霞的话语朴实而有力,在山风中格外清晰,“在这里当法官,更能体会到‘责任’二字的分量。山里的乡亲憨厚、认理儿,我们更要守住心中的天平。”崎岖的山路上,刘小霞和同事们的身影,仿佛与当年抗大师生、与杨秀峰等革命者的足迹重叠在一起,共同书写着公平正义在红色热土上的永恒延续。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