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精选300余件文物讲述河北故事
教育共享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老师,我在课本上见过长信宫灯,为什么说它是环保灯啊?”“你这个问题问到点上了,同学们看我的演示来找一下答案吧。”日前,河北博物院“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项目团队走进曲阳县燕南学校,为学生们送去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宝课程。
在现场,河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副研究馆员贾叶青,一边细细讲解“天下第一灯”的奥秘,一边拿出宫灯仿制品,一步步拆解组装,并让孩子们自己上手触摸感受。国宝文物的设计之巧和做工之精让大家深深震撼。
在讲解完长信宫灯相关知识后,趁着孩子们高涨的学习热情,贾叶青打开PPT演示文稿,开启了“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相关课程。结合曲阳本地文化和秦汉历史,她向大家详细介绍了秦汉时期河北在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
“贾老师讲的这些课程,是我们‘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项目的一部分。”河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副研究馆员张燕霞介绍,该项目制作了大量丰富的数字教学材料,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多样形式呈现,既能辅助文本教学材料开展线下课程,也能独立适用于线上“云”传播。
“‘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项目精选三百余件代表性文物,将河北地区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浓缩于12期体系化课程之中,形成‘文本教学材料+数字化教学材料’相辅相成的课程教学材料包。”河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主任刘卫华介绍,该项目将文物创新性融入地域文明发展轴线之中,以文物为“点”来串联历史,形成“阶段历史分期+文物实证链”的复合框架。
“河北历史我大概知道一些,也了解一些国宝文物知识,但更多的是想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特别是文物是怎么发现的。”“我们老年人跟中小学生上一样的课恐怕不合适。”面对有一定历史知识积累的人,项目组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增加了文物讲解赏析等方面的比重。
“项目采用涵盖全龄段的分众化设计,在课程整体框架内做细化,每一期内容都根据受众群体的文化层次与文化需求进行调整,形成适配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量体裁衣型’社会教育课程。”刘卫华介绍,经过不断完善,项目通过多学科交叉串联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与科研成果的方式,深度提取文物背后蕴含的造物思想、时代精神与社会价值观,形成了由文物实证到史实重构,再到人文价值提炼的文物创新阐释模式。
结合当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河北博物院依托该项目与张家口市博物馆、保定市博物馆、蔚州博物馆、定州博物馆等20余家省内中小博物馆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开拓“博物馆参观+实地研学+文化旅游”的文旅模式。
为进一步拓宽项目资源共享空间,河北博物院还联动京津冀三地文博单位整合优质课程资源,筹建课程资源共享库、教育导师共享库。建设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开发资源共享、师资共享、线上互动等功能,提高项目影响力。截至目前,该项目面向老年观众、中小学生开展50余次主题活动。
前不久,河北以该项目为依托申报的“探寻文明印迹 创新博物馆教育共享模式”,入选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名单。河北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入选是“河北大地的文明印迹”项目收获的阶段性成果,今后,河北博物院将联动京津冀三地更多文博单位,搭建更为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开展更多形式的联合主题活动,实现更为广泛的文物、教育资源共享,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 韩 莉)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