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内,雄安华清智言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强(左二),正跟工作人员讨论公司大模型人才实训平台完善工作。河北日报见习记者李畅摄
“课程推荐栏的设置还得再精细些,现在这一栏的留白有点多。”8月1日9时,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内,雄安华清智言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清智言”)创始人李强,正在跟工作人员讨论大模型人才实训平台完善事宜。
“目前,我们的大模型人才实训平台已搭建完成,涵盖人工智能等15个技术领域,打造了从入门到精通的人工智能领域学习路径。”虽然刚落地雄安几个月,李强和团队已经在这里有序开展工作,业务也不断增加。如今,大模型人才实训平台开发已经接近尾声,该平台上的专业化培训系统,能够快速培养具备AI应用能力的多层次人才。首批10名跨专业博士接受培训后,将输送给雄安本地的科研机构。
“敲定从南京搬迁到雄安,我们就用了三个月。”从2024年12月来雄安考察,到今年1月在新区注册成立公司,再到正式安家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李强用“飞速”来形容。
2024年,李强在南京创立华清智言科技有限公司,专注AI大模型的研发与行业化落地。当时,手握算力调度和行业模型供应链两大核心技术,公司面临着一个关键抉择:扎根南京,还是北上雄安?
“去年12月,朋友推荐我来雄安考察,原本我只是想来看看新区的发展情况。”李强回忆,刚一到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的相关领导就找到他,进行了深度交流,同时讲解各项政策、协调办公空间。三天后,雄安基金团队就带着投资方案找他详谈。那次行程还没结束,李强便打定主意到雄安发展。
在落地过程中,让李强惊讶的是雄安各方的工作效率。仅用三个月,企业便与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完成了整个签约入驻流程。
“免租空间、企业落地绿色通道、基金投资同步推进,这种‘打包式’综合服务,我在其他地方从未体验过。”李强说,新区展现出的诚意和效率,是促使企业落地雄安的关键因素之一。
更深层的吸引力,则在于雄安新区自规划伊始就系统化、前瞻性地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城市建设的基因。“在水务、环保、低空管理、交通、能源等诸多领域,从基础设施到运营管理,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是整体规划、统一标准、互联互通的。”李强敏锐地洞察到,这种零基础、全场景、高协同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为人工智能企业提供了更低的落地门槛和实现全域智能化赋能的巨大空间。
短短数月间,华清智言在雄安已有序铺开多项业务,依托“玄武大模型工厂”等平台,形成了从算法训练到本地化部署的完整能力链。
“目前,我们正全力推进智算中心算力调度平台与大模型工具链平台的研发工作,并重点布局能源电力、泛政务、医疗三个领域的行业大模型,已与新区多家单位展开业务洽谈。”李强信心满怀地说。(河北日报记者 曹铮)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