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感恩奋进 双争有我 | 20余年坚守,他们让“工程机械之王”刻上中国印

2025-07-24 16:48:37  来源:冀云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高航 白亚军 

  2025年7月22日,石家庄铁道大学郭京波盾构机研发团队荣获“燕赵楷模”称号。这支由郭京波教授领衔的科研教学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盾构机国产化研究的队伍。从被国外技术垄断到实现“中国造”领跑全球,他们用20余年的坚守,在“工程机械之王”盾构机领域刻下了深深的“中国印记”。

  石家庄铁道大学郭京波盾构机研发团队成员正在进行技术研讨。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白亚军 摄

  “我们这个团队主要是从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的研究,简单说就是盾构的研究。盾构是干啥的?其实就是挖隧道的。你比如说我们地铁,盾构机过去以后基本上隧道也就成了。”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京波的话语朴实无华,却道出了这项技术与国计民生的紧密关联。

  1997年,郭京波的人生与盾构机产生了深刻交集。当时,我国修建秦岭隧道,引进了两台德国全断面岩石掘进机,简称TBM。“我们学校承担了翻译的工作,一台设备4800万美金,近4亿元人民币!”郭京波至今记得那个震撼的数字,更让他难以释怀的是技术受制于人的无奈,“进口不单是我们花了钱,服务还得依赖人家。有时候设备星期天坏了,外国人不工作,我们只能等着,一点办法都没有。”正是这份“卡脖子”的刺痛,点燃了团队自主研发的决心:一定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盾构机。

  彼时,国内盾构机领域几乎一片空白,缺乏核心技术资料,更无成熟经验可循。2005年,随着国内基建需求激增,盾构机市场扩大,郭京波团队迎来了转机。他们与秦皇岛天业通联重工合作,正式踏上国产盾构机的研发征程。“当时除了我早年参与翻译的那部分TBM说明书,手头几乎没有其他技术资料。”郭京波回忆道。团队从零起步,在黑暗中摸索。盾构机结构极其复杂,集机、电、液、信息于一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失败。

  2009年下半年,团队的努力迎来了里程碑——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土压平衡盾构机“吉祥号”成功下线!“当时这个设备实现了整机的国产化,相当于咱们可以自己造了。”郭京波的语气中难掩自豪,“这不仅意味着成本的大幅降低,从当时进口时的6000万元一台降至30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中国在隧道掘进装备领域终于有了自主话语权,我们的服务我们自己就能做,工期也能自己掌控了。”

  郭京波正在给学生讲解盾构机技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白亚军 摄

  这个过程中不止一次面临技术封锁“卡脖子”的困境,让盾构机走向国产化这条路难吗?“盾构机研发是比较艰辛的。”郭京波直言,盾构机看起来好像“傻大笨粗”的,它其实是一个非常精细的设备。每个部件涉及的研发问题很多。当时为了解决刀盘结构优化及刀盘驱动这个问题,整个团队上午开会讨论,咨询专家;下午跑工地测量数据,观察设备运行状态,晚上回来整理数据,计算分析、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不分昼夜,反复验算优化,计算书版本有十几个,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进口盾构曾出现的驱动小齿轮断裂等故障,我们的盾构机从来没有出现过。”回忆起这段经历,郭京波满脸欣慰,“现在我们的产品在世界上至少是和国外齐平的,某些领域已经实现了超越。”

  从“吉祥号”开始,郭京波团队主持设计制造的盾构机一台接一台走下生产线。团队已成功研制包括土压平衡盾构机、泥水平衡盾构机、TBM在内的各类盾构机30余台。他们锐意创新,提出了26项技术创新,并获得129项国家专利,主编或参编国家标准9项。这些凝聚着心血与智慧的“钢铁穿山甲”,穿梭于国内外重大工程的腹地,北京地铁6号线、14号线,川藏铁路世纪工程,北京东六环地下改造……团队的技术成果已为全国20余个城市的地铁、铁路、公路、引水工程提供了核心支撑,研发的设备更远销意大利、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让中国盾构的标准走向世界。团队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重量级荣誉,并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郭京波正在给学生讲解盾构机技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白亚军 摄

  “郭老师治学非常严谨,对团队成员和学生很关心,他对年轻成员的传帮带作用发挥得特别好。”团队成员、石家庄铁道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李杰介绍,目前,团队有10位左右老师,硕士和博士研究生30位左右,大家常年扎根实验室与工程一线。“郭老师常说,‘盾构精神就是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句话是我们遇到瓶颈时最强的精神支柱。”石家庄铁道大学博士研究生李净凯深有感触,加入团队四年来,他参与了盾尾密封、盾尾刷、TBM掘进等多个关键试验平台的研制,发表了多篇核心论文和SCI,并授权多项发明专利。“2022年我刚接触盾构机时,国内市场已基本见不到国外的机器了,那时就惊叹于国家科技进步之快。能亲身参与其中,无比荣幸。”李净凯说。

  从1997年仰望“天价巨兽”的无奈,到如今国产盾构机占据全球超70%市场份额的辉煌,郭京波团队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盾构机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获评“燕赵楷模”,对团队而言是荣誉,更是动力。站在新的起点,郭京波团队的目光已投向更前沿。“盾构机技术永无止境。下一步,我们将聚焦智能化建造、长寿命关键部件研发和安全监控系统升级,为国家的基建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郭京波的话语铿锵有力,一如他们永不停歇的掘进脚步。

编辑:荣洁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