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新闻纵深·县域特色产业新力量丨联合发展,激活线缆集群潜能

2025-07-23 17:31:32  来源:河北新闻网

  阅读提示

  一盘铜杆成本超30万元,原料采购让企业步步小心;高端设备门槛高,中小企业只能望“单”兴叹;成长路上缺资金少技术,企业步履蹒跚……这是宁晋线缆产业集群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如何破解?宁晋在联合发展之路上打出创新“组合拳”:统一集采砍成本,共享生产活产能,结对帮扶强筋骨。从单打到协作,大小企业共生共荣,共同育出一片生机勃勃的“产业森林”。

  6月5日拍摄的宁晋县贾家口镇高端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河北日报资料片) 谷昭威摄

  ■ 集中采购,破解成本之困

  7月16日,宁晋县贾家口镇宏鑫电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负责人李萤看着一盘盘铜杆被送入拉丝机,眉头却未舒展。

  “铜杆是生产电缆导体的原材料。一盘铜杆重4吨左右,按当下每吨近8万元的价格,仅一盘铜杆的原料支出就超过30万元。”李萤说,对他们这些中小企业而言,每一次原料采购都必须精打细算。

  “原材料在线缆生产成本中占比普遍超过70%。”宁晋县电线电缆协会秘书长李波介绍,过去,单个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原料采购量小、议价能力弱,价格变动对企业影响大。

  线缆企业购买铜杆,常常是以盘为单位,一盘4吨左右,想凑够一整车(约8盘),对小厂来说很难。李波表示,小批量意味着运费分摊下来高,采购价天然吃亏。此外,“零敲碎打”的采购方式,不仅成本高,供应链也脆弱不堪,随时面临“断炊”风险。

  宁晋县拥有2300余家线缆企业,年产线缆约60万千米,占全国市场份额近三分之一。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这一难题,宁晋县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模式,成立了河北昊润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昊润公司”),建立了原料仓库,实行铜杆及辅料统一招标采购,进出库统一管理。

  “我们的核心思路就是集采降本,把分散的需求攥成一个拳头,去敲开上游议价的大门。”昊润公司总经理陶浩伟掰着手指算,“一家中小企业一年用1000吨铜杆,10家这样的企业就是1万吨。我们把这些需求整合起来,去找大型铜厂或实力雄厚的贸易商谈价,话语权完全不同。”

  此外,和单打独斗的线缆企业相比,昊润公司的专业团队还可以运用期货等金融工具研判市场走势,力求在价格相对低位锁定资源,进一步优化采购成本。

  集采模式的优势,迅速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利润。“经过我们集中议价和操作,平均算下来,每吨铜杆的采购成本比自己零散采购低100元到150元。”陶浩伟说。

  在李波看来,集中采购的价值远不止降低采购成本。“通过集中采购,平台锁定了更优质的供应商资源,保障了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可以降低中小企业‘断炊’的风险。”他表示,同时,集采平台专业的市场分析和决策能力,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及时、更准确的市场行情信息,助力企业作出更优的生产经营决策。

  “现在临时来订单,生产线上急用料,有时候只需要一两盘货,一个电话打给昊润公司,半天时间就送过来了。”李萤说。

  同样受益的还有侯口镇的益金莱金属线材有限公司。“我们公司专做铜杆拉丝加工,规模不大,用货量不稳定。以前最怕临时要料,价格高不说,还不一定能马上拿到。现在找昊润公司基本上能很快解决,价格还更优。”公司负责人曹惠昭表示。

  目前,昊润公司的年铜杆集采规模达3万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拓展更优质的进货渠道,更好地运用金融工具,深挖降本潜力。”陶浩伟说。

  近日,宁晋县鑫荟达科技(邢台)有限公司工人在共享车间巡检。 河北日报记者 赵永辉摄

  ■ 资源整合,激活集群制造潜能

  智能机械手臂将成盘的铜丝原料运送至绞丝备货区,铜质导体刚一下线,便被自动导向搬运车迅速转运至成品区等待发货……7月17日上午,宁晋县贾家口镇,鑫荟达科技(邢台)有限公司的高端智能制造共享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

  “客户上午下单,下午或者第二天就能提走导体产品,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车间负责人赵江波说,这个共享车间引进了国内顶尖的生产设备,生产效率比传统模式提升了2到3倍。自今年年初投产以来,已经与50多家线缆企业达成了稳定合作。

  电线电缆是宁晋县重要支柱产业,2024年,该产业集群实现营收689亿元,同比增长28.9%。然而,随着行业竞争加剧与产业转型升级,一个困扰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结构性问题逐渐显现:对规模有限的中小企业来说,订单不足时设备只能“休息”,订单充足时又因产能不足而着急。

  为解决这一问题,2023年起,宁晋县开始积极探索共享制造新模式,其核心就是整合资源联合实现产能。

  对此,中榆线缆河北有限公司负责人郭雄建有切身体会。“前一段时间,我们接到一笔紧急订单,交货期只有1天,需要用到高端数字化设备。我们自己的设备要么型号不对,要么排期满了,多亏了鑫荟达的共享车间,帮我们解了燃眉之急。”郭雄建说。

  赵江波介绍,目前他们正在按“预制菜”思路打造新的电芯生产线,预计8月底就能投产。“未来,我们可以为线缆企业提供各种规格的导体半成品‘预制件’。中小企业拿到这些半成品后,只需要根据客户订单要求完成后续几道相对简单的工序,就能快速交付最终产品。”他说。

  在宁晋,联合起来的还有关键工序。

  “辐照是生产光伏电缆、新能源汽车用线等特种电缆的关键工艺,设备十分昂贵,中小企业根本负担不起。”李波介绍,过去,由于宁晋本地缺乏辐照加工能力,企业要么忍痛放弃这类高附加值订单,要么只能将半成品运往天津、山东等地加工,加工成本和时间成本高昂,严重制约了产业升级。

  2023年,由万方集团与明达集团共同投资的欧达辐照共享工厂以及优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辐照共享车间先后投产,让宁晋本地有了辐照加工能力。

  7月17日下午,优唯公司共享车间,一个特殊的屏蔽室内,一台从俄罗斯引进的大型电子加速器不断发出低沉的嗡鸣。“我们正为本地一家电缆公司生产的光伏电缆进行辐照加工。”优唯公司负责人李胜涛介绍,辐照加工能显著提升电线电缆的耐高温、耐腐蚀性能,有效延长使用寿命。

  该共享车间投产以来,已服务数十家本地企业,成为周边线缆企业的“辐照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延长产业服务链条,借鉴这一模式,优唯公司还专门新建了研发检测中心。

  “我们免费为那些缺乏检测设备的中小企业检测材料性能,还会给出优化建议。”李胜涛表示,这种开放共享既助力产业升级,也为自身研发的新型材料培育了潜在市场。

  “通过资源整合、开放共享,产业链龙头企业将优质资源、先进管理经验和核心技术等优势辐射开来,赋能上下游中小企业,深化了大小企业间的协同合作。这类似于构建一种共生生态,让中小企业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加速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产业体系由单点突破迈向协同繁荣。”宁晋县电线电缆研究院院长李娟认为。

  目前,宁晋县已有400多家企业参与搭建各类共享平台,受益企业数量超2100家。初步测算,参与共享的企业平均降低生产成本3.5%至5%,经营效益显著提升。

  ■ 共生共荣,共育“产业森林”

  7月17日,宁晋县贾家口镇黄儿营西村,运祥线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拉丝、绞制、绝缘、成缆、护套……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

  公司负责人孙运涛说:“两三年的时间,公司销售额翻番,这多亏了县里推行的‘1+N’结对帮扶政策。”

  孙运涛口中的“1+N”结对帮扶,是宁晋县遴选出一批规模以上企业作为“指导老师”,每家结对帮扶3至5家中小企业,在资金、生产、技能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

  “政策设计之初,我们就强调自愿参与和就近分配原则,让帮扶更精准、更可持续。”宁晋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谷立伟介绍,首批即有185家规上企业积极响应,与787家中小企业成功结对。

  亚星线缆与运祥线缆结对帮扶,正是这项政策成效的生动案例。

  “亚星线缆对我们的帮扶是全方位的。”孙运涛指着车间里熟练操作的工人说,“他们不但安排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对技术工人和质检人员进行技能培训,还在资金、管理方面扶持我们。”

  提到亚星线缆对运祥线缆一次紧急订单的帮扶,孙运涛说:“客户要求20天内交付价值2000万元的产品,但我们面临800万元原材料采购资金缺口。关键时刻,是亚星线缆主动借给我们资金,解了燃眉之急。”

  帮扶之前,运祥线缆仅有10名员工,生产技术和检验检测能力与大企业差距明显。如今,公司员工增至近20人,生产成本降低了3%,订单量稳步提升。

  帮扶同行,是否担心会培养竞争对手?亚星线缆技术总监徐文栓说:“宁晋的目标是打造千亿级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帮扶中小企业共同提升,实现共生共荣,可以把宁晋线缆这个区域品牌整体做大做强。”

  如果说“1+N”结对帮扶是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传帮带”,那黄儿营西村企业服务中心则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一站式”服务支撑。

  走进黄儿营西村企业服务中心,产品展示厅品类丰富,还设置了电缆检测室和产品研发中心,配备了多种电线电缆生产和检验检测设备。

  黄儿营西村党委书记宁小五介绍,村里有200多家线缆相关企业,中心不仅免费提供电线电缆检测、业务代办、商业交流洽谈等服务,还与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建立了联动服务机制。

  申弘线缆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晓申告诉记者,申弘线缆从年产值约100万元起步,发展到年产值超2000万元,企业服务中心的持续帮扶功不可没。

  “公司刚成立时资金紧张,买不起全套的检验检测设备,我们的部分线缆成品就拿到中心来检测。此外,中心还帮助我们申报专利、寻找订单,甚至在原材料采购资金紧张时,协调大企业提供短期借款支持。”刘晓申说。

  从过去单打独斗,到如今联合发展,宁晋线缆企业在协作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王思达 闫德见)

  7月17日拍摄的宁晋县鑫荟达科技(邢台)有限公司共享车间智能生产线。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摄

  相关

  以科技创新打造产业竞争优势

  近日,在宁晋县亚星线缆集团145米高的立式生产塔内,技术人员正调试着海底电缆交联机组。这座华北地区最高的电缆立塔,决定着电缆绝缘偏心度的核心精度。

  “我们攻克了高塔建设的技术瓶颈,工期比行业常规缩短35%。”集团技术总监徐文栓介绍,随着柔直输电技术在海上风电中的应用,该企业突破高压电缆绝缘工艺,使产品跻身高端市场。

  这一场景,正是宁晋线缆产业以科技创新打造竞争优势的缩影。

  作为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宁晋线缆产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天环线缆集团生产车间,防水型铝合金电缆每天批量下线。“传统电缆在潮湿环境中易失效,我们通过材料改性实现了导电与防水性能融合,已获多项发明专利。”该公司董事长潘明东介绍,该产品推动企业年产值增长超20%。

  更前沿的突破来自高铁线缆领域。邢台鑫晖铜业特种线材有限公司研制的铜铬锆合金接触网导线,解决了高铁导线在高速运行时强度与导电性难以兼顾的难题,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成为时速400公里高铁的标配产品,已应用于京沪高铁、大西高铁等重大项目。

  宁晋县还提出“京津研发、宁晋转化”的创新体系,引导支持企业与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在35%以上,向创品牌、创标准的目标迈进。

  技术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在宁晋县东北部,总投资19.5亿元的产教融合示范基地正在施工。该项目将建设电线电缆产业学院等6所学校,建成后仅新能源电线电缆专业,每年可输送近千名技能人才。

  以技术创新和标准制定为引领,宁晋线缆品牌效应持续释放。在2024年华北(宁晋)国际线缆展上,宁晋企业斩获7.6亿元订单。2025年全国电线电缆(宁晋)春季订货会吸引300余家采购商参加,区域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今年第一季度,宁晋线缆产业营收达154.8亿元,同比增长20.3%。

  从村庄作坊到现代化工厂,从价格竞争到质量标准竞争,技术创新正引领“中国电缆之乡”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文/河北日报记者 王思达)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