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创新蝶变!从“一张图”到“一座城”,雄安交出了怎样答卷?

2025-07-09 17:25:50  来源:河北新闻网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记者张艺腾)相约未来,共赴雄安。近日,来自央媒新媒体及短视频平台的记者走进雄安新区,实地探访雄安建设的多元实践。从“一张图”到建起“一座城”,雄安实现了从蓝图到实景的现实蝶变,一座肩负国家使命的现代化城市在这里拔节生长、蓬勃发展。

  2017年,河北雄安新区设立的消息对外公布。8年间,这座“未来之城”发展怎样?登上“雄安之眼”俯瞰全城,在雄安商务服务中心领略现代建筑美学;中央绿谷公园融林带水系于一体,形成宽阔城市绿廊;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雄安宣武医院为高质量建设雄安提供强有力医疗保障;北京四中雄安校区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中国电信智慧城市产业园打造标杆案例……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科技人文,雄安新区的每个角落都值得细细品味。

  截至目前,雄安新区开发面积覆盖近203平方公里,总建筑面积达5395万平方米,4963栋楼宇拔地而起。新建道路804公里,地下管廊160公里、水利堤坝328公里。目前,雄安新区工作重心已转向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疏解发展并举。

  俯瞰雄安新区建设现场

  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掀开壮丽新篇。城疏解承接区、支撑服务疏解产业配套区、安置居住服务区三个片区加快配置、融合发展;形态开发、功能开发、平台开发三大开发同步推进;综合承载、要素集聚、自我发展三个能力不断增强。雄安新区建设和交通管理局工作人员刘仙洲告诉记者,“我留在这儿其实就是建设自己的家乡。”截至目前,中国星网正式迁驻办公,中国中化总部已竣工备案,中国华能总部正履行竣备手续。中矿总部、首批4所高校和北大人民医院加快建设。

  未来城市样板,智慧交通织就绿色通途。集地下高速铁路与市政配套设施于一体的“城市动脉”——全长约24.838公里的东西轴线串联起地上道路与绿化景观带。地表之下,智慧物流网络、立体交通系统、综合管廊等工程有序铺展,“一座雄安三座城”的立体空间格局正在构建。雄安正以地下空间与地上建设规模等同的创新实践,重塑城市发展范式。

  生态明珠幻彩,白洋淀奏响生命礼赞。置身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国家5A级旅游景区白洋淀,湖光山色尽收眼底。10平方公里开阔水面的白洋淀燕南堤碧波荡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48.1万亩秀林蔓延,296种候鸟翩跹鸣唱,森林覆盖率从11%升至35%。雄安新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宋小刚说:“现在形成了船在水中游,水在城中游,城在绿中坐,人在画中行的优美场景。”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安新白洋淀景区

  梧桐引凤来,全球英才共筑创新高地。作为中国气象局青年专家下基层的首批专家,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发实验室首席专家陈军明告诉记者,“雄安开放的政策,对人才的重视,对创新的渴望,让我在这儿工作非常有成就感。”据了解,雄安新区对高端人才实行“特岗特薪”,给予顶尖科学家千万级科研经费,优秀应届毕业生求职应聘、研学游学、参加创新创业赛事可免费入住“人才驿站”,入职后5年内每月可获最高3000元生活补贴。

  科创雨林崛起,创新引擎全速启航。“雄安对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在本地就能获得很好的算力资源。”AI机器人公司梅卡曼德创始人邵天兰说。截至目前,31栋主题楼宇已汇聚665家高新企业。从量子通信到智能建造,从生物科技到数字经济,创新的基因,正在这篇热土上裂变生长。

  “未来之城”,有效减负全面覆盖社会民生。雄安新区制定50项“免申即享”政策清单,“雄安一卡通”发卡量已超过59.5万张,步行15分钟内即可享受多业态全方位的生活服务。27家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824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服务中心,209项资质资格互认,212项京雄政务服务实现“同城化”办理。“我愿意待在这里,因为这里有成就,有梦想。”中化学中科环境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崔皓说。

  “千年大计”绘蓝图,智慧宜居的雄安展露眼前。从规划蓝图到生根落地,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林立的塔吊间徐徐展开。从“未来之城”的蓝图绘就,到“新增长极”的活力迸发,雄安正在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地标。

  鸣谢:河北雄安新区宣传网信局

              中国青年网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