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承德三村探路记:生态农业铺展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5-21 16:24:40  来源:

  和合承德网记者 邓璐璐 刘天颖

  在燕山北麓的承德大地上,一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绿色革命正悄然改写乡村命运。面对生态退化与产业困局的双重挑战,三个村庄以不同维度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荒漠化治理区借光生金,传统种养村变废为宝,设施农场革新农技,不约而同绘就生态经济共生共荣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这些创新实践突破性地打通了生态修复、产业升级与农民增收的转化通道,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利益联结”三重机制,既让受损土地重焕生机,更催生出高附加值农产品、清洁能源、生态旅游等复合型绿色产业,彰显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燕赵大地的生动实践。当生态资本真正成为生产要素,传统农业便迸发出惊人的裂变能量,为乡村振兴开辟出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康庄大道。

  “牧光互补”让生态修复与清洁能源协同发展

  近年来,承德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由于过度放牧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当地生态环境一度恶化,土地沙化严重,传统农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以御道口镇三复兴地村为例,几年前该村虽然土地辽阔,但大多贫瘠沙化,村民收入主要依赖“望天收”的传统农牧业,生活条件艰苦。面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自2020年起积极探索“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模式,引入国家电投神源围场300兆瓦牧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开创了“光伏+畜牧饲料种植+绿色养殖”的智能化并网发电新模式,实现了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与传统光伏电站不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七彩河”光伏电站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的立体空间:光伏板上方发电,板下空间则用于种植牧草和养殖牛羊。项目占据1.3万多亩土地,其中8000亩原本是严重沙化区域。电站通过种植金莲花、万寿菊等耐旱植物,配合定期轮牧机制,不仅有效恢复了草场生态,还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科学化、智能化利用。光伏板为牛羊提供了遮阴场所,改善了牲畜的生长环境;而牧草种植和牲畜活动则有助于保持土壤水分和肥力,形成了“板上产绿电、板下牧牛羊”的循环生态系统。

  正如电站站长葛涛所言:“我们把沙子治得服服帖帖的。”昔日荒芜的沙地如今变成了生机盎然的草场和牧场,同时,又确保了农民共享发展成果。项目通过土地流转带动202户村民稳定获益,村民以每年每亩450元的价格将土地集中流转给项目方,人均年租金收入达1.3万余元。这种多元化的收益结构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还增强了他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村民缪希伟感慨道:“这两年,日子好过多了。以前这里都是荒滩,现在生态好了,夏天很多外地人都爱来我们村旅游,去年,咱跟在游客后面卖卖饮料就赚了不少呢。”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是该项目最显著的成效。从生态角度看,项目区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区域小气候得到改善。从经济角度看,项目年光伏发电量达2.1亿千瓦时,仅电力收入就有8000余万元;同时,牧草种植和牛羊养殖也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这种“一地多产”的模式实现了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的最大化,为生态脆弱区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项目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等关联产业发展,昔日让村民头疼的沙地如今变成了吸引游客的“风景线”,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蚯蚓军团让农业庄园变生态金山

  承德县岔沟乡致和堂村位于燕山山脉腹地,长期以来,当地农业生产以传统种植养殖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民企业家贾利明七年前回乡创业时,建起了一座占地500多亩的农业庄园,种粮食、栽果树、养畜禽,准备带领乡亲们大干一场。然而,由于产品缺乏特色和市场竞争力,庄园很快陷入经营困境。转机出现在承德市农林科学院科技帮扶团队的到来,他们以小小的蚯蚓为媒介,为庄园规划出“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路线,“蚯蚓及蚯蚓粪参与农业循环体系”,不仅解决了农业废弃物处理难题,还大幅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实现了“土生金”的华丽转变。

  在致和堂村的“蚯蚓处理农业废弃物研究示范区”,庄稼秸秆、猪鸡粪便、菌棒等各种农业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经专业技术发酵后用于繁殖蚯蚓。这种处理方式一举多得:一方面,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废弃物随意堆放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蚯蚓的生物转化作用,将废弃物转化为高价值的有机肥料和动物蛋白。

  贾利明介绍:“繁殖蚯蚓有两大用途。蚯蚓经专业技术处理后拿来喂鸡,能养出有特色的生态蚯蚓鸡,鸡则生出营养价值丰富的生态蚯蚓鸡蛋;带有蚯蚓粪的土壤丰饶无化肥,可以培育出广受欢迎的有机杂粮和有机蔬菜。”这种循环利用模式实现了农业生产废物的“零排放”和“全利用”,符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方向。

  高品质生态农产品生产是该模式的核心价值所在。通过蚯蚓循环体系,庄园生产出的农产品具有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蚯蚓鸡和蚯蚓鸡蛋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和活性成分,生态黑猪肉质鲜美、安全健康,有机杂粮和蔬菜则完全不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保持了食材的天然本味。这些产品很快获得了市场认可和消费者青睐,一只生态蚯蚓鸡售价达200元,一公斤生态蚯蚓鸡蛋卖到52元,远高于普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更令人振奋的是,当这些产品试水北京市场时大受欢迎,供不应求。庄园也因此获得了有机农产品认证,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贾利明激动地表示:“蚯蚓让我们庄园的黑土地变成了‘金土地’!”

  “鱼菜共作”系统让传统种养共利共生

  “鱼菜共作”零碳种养循环技术,是在传统的“鱼菜共生”理念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成,通过引入复合矿物基质协同微生物的养分转化技术,使鱼的排泄物和饵料残留能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植物吸收营养的同时净化养殖水体。通过构建涵盖动物、植物、矿物、微生物的天然自调节生态系统,对水体氮素转化、矿质养分平衡、酸碱平衡进行调控,达到养殖、种植、微生物养分需求的动态平衡,使传统“鱼菜共生”养分在养殖、种植系统之间难以稳定输出和有效转化的状况得到改善,解决了养殖和种植产量、品质无法保证的问题,从而实现系统的低成本、长期、稳定、规模化运行,动物与植物互利共生,真正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

  圆形养殖池内加州鲈鱼欢快抢食,大棚里苦力芽、刺嫩芽、大叶芹等山野菜青翠欲滴,君子兰竞芳争艳……走进位于我市双滦区小三岔口村的金稷家庭农场,零碳种植养殖循环技术应用场景随处可见,极大节约了用地成本,凸显高效农业价值。据了解,该项目以山野菜规模种植及特色山野菜产品研发为主、“鱼菜共作”零碳种养循环技术推广为辅,主要种植苦力芽、刺嫩芽、老山芹、东北甜百合等。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值可达1400万元。同时,该农场也是承德地区最大的君子兰繁育基地,经过多年的选育,已经具有培育君子兰新品系的能力,正在致力培育“紫塞明珠”系列君子兰品种。

  近年来,双滦区致力于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京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力推广“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通过推行股份合作、资金入股分红、资金物化资产、资产量化入股等机制,发展有机蔬菜、设施蔬菜种植,辐射带动设施生产面积3400余亩。

编辑:荣洁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