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在毫厘间“起舞”,提升“中国精度” ——记“燕赵楷模”、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高级技能带头人夏立

2025-05-06 09:06:31  来源:河北日报

  4月29日,刚从北京带回“全国劳动模范”的荣誉证书,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高级技能带头人夏立又获得“燕赵楷模”荣誉称号。

  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各种荣誉拿到“手软”,夏立究竟凭啥?

  从业38年来,他始终在岗位上埋头实干,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与一点一滴的积累,在毫厘间“起舞”。他装配的天线,亮过“天眼”,指过“北斗”,送过“神舟”,护过战舰,用一次次极致磨砺,不断提升着“中国精度”。

  回忆参与“天马”望远镜(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装配任务时的场景,夏立记忆犹新。“‘天马’望远镜上有个控制天线转动角度的圆形光电码盘,它的装配精度要求是0.004毫米,如果做到0.005毫米,10个月亮也找不到了。”夏立打了个比方。

  “嫦娥”奔月,离不开“天马”望远镜的“指路”。要达到0.004毫米的装配精度,每个关键部件的精度必须更高。他决定借助多年积累的经验,手工打磨光电码盘的安装托盘。

  钻进防震封闭、恒温恒湿的小屋里,他一待就是三天三夜。不停地抬手、下压、旋转、测量,终于,他将托盘的平面精度从0.02毫米打磨到0.002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四十分之一,实现了精度的更高突破,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

  大国工匠不是一天练成的。1987年,16岁的夏立刚入钳工行当时,个子虽高却很瘦,打磨钻头时晃来晃去。

  重心不稳怎能做好钳工活儿?

  先过力量关。他听从师傅建议,每天早上先做20个俯卧撑,再打磨钻头。他的臂力一日日增加,打磨钻头越来越得心应手。

  再磨砺性子。心静才能手稳,夏立苦练数芝麻。最初一把芝麻数3遍,结果都不同,他的心里也乱。但坚持百天后,他能心无杂念地数芝麻,工作也进入沉浸式。

  在一次次与砂轮的亲密接触中,夏立练就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学会了手、眼、心高度统一。25岁时,夏立脱颖而出,成为单位最年轻的工段长。

  当上工段长,夏立并没有多惊喜。生产上的事儿千头万绪,管理几十号人的日常更是琐碎繁杂。“更重要的是,我钻研技术的时间明显减少了。”他说,仿佛自己正在偏离最热爱的“技术轨道”。

  几年后,经过反复斟酌,夏立作出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辞去工段长职务,重回钳工岗位。

  在他看来,一心一意在毫厘上“跳舞”,让中国精密制造底气更足,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时任领导拍着他的肩膀说:“少了一个工段长,希望今后能多一个技术尖子!”

  这个机会很快来了:单位接下一个大单,3个月内装配1000台小型车载天线。

  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平时装一台都得三四天。”夏立说,最难的是,这次装配的是一款新天线,并安装在汽车上,以往装配经验不灵了。

  在大家束手无策时,夏立拿着设计图纸反复研究。“同轴聚焦是关键。”他在图纸上勾勾画画,不时推翻重来,直到画出两根轴时,大家兴奋地说“成了”。

  两根轴,成本才几十元,却攻克了技术大难题。这次技术创新,让夏立拿到一项国家专利。

  装配技术突破了,但按照当时的装配效率,无法按时交付。夏立一改小组作业方式,创新装配流程,带领工人们首次尝试了小型精密天线流水线作业模式。

  结果,效果出奇的好。“下线一台天线从3天缩短为30分钟,成本也大幅下降。”夏立得意地说,按时交付时客户非常惊讶。

  2016年6月,以夏立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了,主要从事小型精密天线的制作安装。夏立说:“我个人技能再好,影响范围也有限,不如带领团队共同创造更大的价值。”

  为了尽快出徒,他摒弃了传统的师带徒方式,采用学校里师生教学模式,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标准化。此外,工作室每完成一项装配任务,参与者都要写一份总结报告,供大家一起探讨,共同提高技能。

  一勤天下无难事。目前,工作室取得国家级创新成果奖2项、省部级创新成果2项、国家专利9项,解决生产难题百余项,4人成为单位技能带头人。

  “我走过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执着追求。”夏立说,只要始终坚守初心,传承匠心,就一定能用汗水浇灌出创新的繁花,用技艺筑起强国的基石。

  (来源:河北日报)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