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白洋淀上丨考古也很潮

2025-04-17 15:00:34  来源:河北新闻网

  拿着铁铲小心翼翼地挖掘,手持放大镜一点点研究文物,埋首于历史典籍中仔细查找文物背后的故事……提起考古,许多人脑海里可能会浮现这些画面,以为考古是一个非常“古旧”的行业。

  但实际上,考古工作早已不再这样“原始”。如今的考古工作非但不古,反而很潮。就拿前不久雄安新区唐代龙首的“科技重生”来说,CT、3D打印等技术的应用,折射出中国考古从经验实证走向科技赋能的时代跨越。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考古方舱,超声波振荡器、烘干机、3D打印机、数字建模系统等先进设备和技术让人大开眼界。超声波振荡器以分子级精度为唐代龙首“洗尽铅华”,CT断层扫描构建起肉眼难辨的微观图谱,3D打印技术让残缺的文明碎片重获新生。这些实验室里的高科技,印证着现代考古早已突破“手铲释天书”的阶段,步入“数字解密码”的智能时代。

  科技革命构建起多学科交融的“大考古”格局。比如,在雄安考古现场,RTK测绘能精准定位历史坐标,航测技术能勾勒出地下遗址的全息图谱,化学物质分析能解开文物身上的千年密码。这种跨学科协同创新,使考古学从单一的年代考证,进化为能复原古代社会生态的“文明解码器”。

  科技赋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3D数字建模技术使唐代龙首的残片在虚拟空间先行重组,然后再实际进行拼接。这样一来,不仅文物修复的效率和精准度极大提升,更为文化遗产搭建起永生的数字方舟。这样的先例早已走近百姓——故宫博物院借助VR技术重现紫禁城盛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通过AR导览复活兵马俑军团……科技正在消弭时空鸿沟,让历史从学术论文走向大众体验。当考古发现能通过移动终端来到寻常百姓身边,文明传承便获得了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考古学的科技化进程,本质是文明传承方式的时代进化。当数字建模替代石膏翻模,当智能算法辅助纹样解读,我们见证的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这种转化既需要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更需要培养兼具考古素养和科技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唯有如此,才能让沉睡的文物真正“开口说话”,让考古工作从揭秘过去走向启迪未来。

  越来越潮的考古不断擦亮千年文明。当唐代龙首在数字空间重现威严,我们读懂的不仅是盛唐气象,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在科技时代重获新生的故事。科技与考古的深度融合让更多人意识到,守护文明根脉,既需要俯身大地的考古匠心,更需要仰望星空的科技视野。唯有如此,才能让中华文明在数字时代绽放永恒光芒。(康晓博)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