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公示!曲周科技小院团队上榜

2025-04-09 09:08:24  来源:河北日报客户端

  4月7日,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名单公示,30名个人、30个集体拟获表彰。

  在集体名单中,中国农业大学曲周科技小院团队上榜。122人的团队,35周岁以下青年110人,这些“新农人”带来哪些新理念、新技术?

  让我们走进科技小院,倾听这些年轻人的奋斗故事——

  【新农人】

  春季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

  近日,曲周县顺义村、马兰村等10个村庄的村民们齐聚南里岳科技小院,中国农大学生谭艳配合苗情遥感图,展示当前麦苗长势与土壤墒情分布情况,并结合最新测土配方数据,为各村提出个性化肥水管理方案。

  “学生们讲的知识,村民听得懂、用得上,收获特别大。”顺义村党支部书记李瑞卿说。

  曲周县地处黑龙港流域,是典型的浅层咸水型盐渍化低产地区。

  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团队走进曲周县白寨村,创建了第一个科技小院,探索带动中国小农户增收的新模式。

  从那时起,一名名中国农大研究生被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前衙科技小院的学生向农户讲解葡萄种植技术。(资料图)新华社发

  曲周县前衙科技小院“院长”、中国农大学生佘宗港2024年在曲周县前衙村待了200多天。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他来到小院,买菜做饭、开三轮车下地,样样都得学。

  曲周县前衙村种植葡萄有20多年了。此前由于连作障碍、病虫害、土壤不健康等问题,葡萄产业未能做大。

  中国农业大学前衙科技小院的师生们来到这里,改良土壤、引入新品种,改变施肥、浇水、轮作方式,土壤质量逐渐恢复。2024年,他们推广阳光玫瑰、美人指等葡萄新品种,实现每亩增收超1万元。

  “除了晚上睡觉,小院大门从不关,村民有事抬脚就进。”佘宗港说,该施啥肥,苗有啥病,能解答的问题他们当场解答,解答不了的,查资料问老师,一定要给出个答案。

  曲周科技小院学生在麦田中进行土壤取样。(资料片)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供图

  【新技术】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为农民提供着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零距离的农技服务。

  王庄科技小院带领农民选种优质麦,生产石磨面粉,增加农民收入;后老营科技小院通过推广西瓜嫁接、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等技术,推动当地西瓜产业加速发展……

  一届届中国农大研究生来到科技小院读研,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将诸多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落地;曾经靠经验种田的农民改变传统观念,更加重视科学种田,农产品也逐步走上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打通先进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2009年以来,通过结对帮扶、政策咨询、一线宣讲等方式,科技小院开展农业科普培训4000余场,服务20余万人次,1万多名农民成为懂技术的“土专家”。

  2024年6月,在曲周县王庄村“绿色吨半粮”试验田,叶松林(左一)、郝展宏(右一)和王庄科技小院的学生一起察看小麦长势。河北日报记者王璐丹摄

  2023年4月,一场绿色增粮与乡村振兴大会战在曲周打响。张福锁院士联合多家单位,要在这里建设“绿色吨半粮”万亩试验基地。叶松林、郝展宏、冯小杰、蔡东玉四个90后研究生,决定自掏腰包承包1000亩地,展开攻关。

  在曲周科技小院的试验田里,他们推动“四密一稀”条带种植微灌水肥一体化、卫星导航夏玉米精量播种等技术落地应用。

  他们的试验取得阶段性成果。2024年,曲周县的攻关千亩方小麦玉米周年亩产达1.52吨,“麦田合伙人”在昔日盐碱地上,种出了“绿色吨半粮”。

  探索农业绿色转型的新路子,10多年来,科技小院师生在曲周县先后研发、引选高产高效技术37项,高产高效技术采用率从17.9%提高到53.5%,持续带动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7日14时,马拉维中部区卡松古县里萨萨兹科技小院正式揭牌。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非里(右)在揭牌仪式现场。(资料片)高新月摄

  【新未来】

  2024年9月5日,在北京举办的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工作年会上,中国农业大学和马拉维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科技小院非洲中心,丰富非洲农民的“粮袋子”。

  科技进步难以转化为小农户的生产力和收益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县创新探索科技小院模式,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从科技帮扶的1.0版本,到产业兴农的2.0版本,围绕县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曲周科技小院正在向着3.0版本进发。

  2024年,曲周县与中国农业大学新建8个科技小院,科技小院总数达到15个,700多名研究生来到这里,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

  2024年1月,中国农业大学学生在曲周县苗乐园科技小院记录农作物生长数据。曲周县委宣传部供图

  因为不怕吃苦,才要“自找苦吃”。

  科技小院里的这群年轻人,

  在田间找到了“人生的旷野”,

  也让“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课题

  有了新答案!

  (文/河北日报记者孙青、刘荣荣)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