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芦静
日前,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京津冀协同创新承载中心正式运营,来自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领域的16家企业成为首批入驻者。此外,还有31家企业(项目)达成入驻意向。
京津冀协同创新承载中心正式运营,是石家庄经开区积极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具体实践。“我们将把京津冀协同创新承载中心打造成为集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智慧物业、共享办公、金融支撑等全方位服务,助力企业轻装上阵、专注经营。”经开区有关负责人的话语中透着坚定,彰显了石家庄经开区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的决心和思路。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动力源之一,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京津冀拥有数量众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然而,这里也曾存在发展不平衡、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推进协同创新,正是为了打破这些壁垒,实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1+1+1>3”的区域发展优势。
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
近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统计监测办公室对外发布了2023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测算结果显示,2023年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为148.8(以2014年为基期),比2022年提高5.6。其中,区域创新发展指数值和增长幅度均为各分指数最高。2023年,京津冀区域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为4458.4亿元,比2022年增长4.6%;京津冀区域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4.27%,高于全国1.62个百分点;区域技术合同成交额1.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近年来三地强化协同创新的成果来看,无论是创新投入持续加大,还是技术合同成交额大幅增长,或是协同创新平台不断涌现,都展现了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广阔前景,为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奠定坚实基础。
当然,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每走一步都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阶段。对于河北而言,建好用好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河北中心、雄安中心,因地制宜布局一批概念验证和中试示范平台,协同开展“卡点”攻关,推动河北省产业体系嵌入京津创新体系,促进更多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要拿出“拼”的精神、“干”的劲头,一项一项抓好落实。
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离不开产业、技术和人才的全面合作。面向未来,深化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质增效,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提升科技成果在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期待三地同向发力、握指成拳,将“势能之差”变为“动能之和”,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