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时客户端报道 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做好生态保护大文章,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早上七点多,在保定易县台底村,水利局工作人员杨长庚像往常一样,对当地新种植的水保林进行巡查。
保定市易县水利局工作人员 杨长庚:
你看这就是今年咱们新栽植的水土保持林,有山桃、山杏,还有连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
这些水保林的种植,不仅可以提升当地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还能为远在100公里外的白洋淀下游流域涵养水源。
保定市易县水保中心主任 闫建洪:
从设计的时候我们就构建了生态修复区、综合治理区和预防保护区三道防线,实现了立体防护,从源头减少水土流失,使上下游都受益。
遵循全流域治理理念,白洋淀上游的涞水县、阜平县等十个县区协同推进水土流失治理。截至目前,治理区域林草覆盖率普遍增加30%以上,减沙效益达到70%以上。与此同时,针对白洋淀下游部分区域存在的边坡不稳、沟渠淤积堵塞等问题,当地采取建设护岸工程、栽植水生植被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
放眼全省,各地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因地制宜、持续发力。张家口、承德与北京天津协同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不断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石家庄、唐山等地将水土流失治理与改善生态环境、助力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全力打造水保生态综合体。省水利厅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较2011年减少17.7%,通过综合治理,项目区坡耕地生产能力提高2成以上,林草覆盖率普遍提高30-40%,生态环境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