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碧水悠悠文脉兴

2024-09-23 19:19:23  来源:沧州日报

  碧水悠悠文脉兴

  ——解码“双世界遗产”城市述评·文化篇

  记者 于海涛 通讯员 陈墨白 张景兴

  前不久,南大港候鸟栖息地作为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河北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这是继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沧州又一处世界自然遗产,沧州成为“双世界遗产”城市之一。

  对一座城市而言,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蜿蜒曲折的运河、浩渺广阔的渤海,河海相依,水脉交汇,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出沧州独一无二的河海文化,也蕴含着沧州同时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文化密码”。

  时针拨回到10年前。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中国大运河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河北段的沧州—衡水—德州段和谢家坝,名列其中。

  从曹操命董昭开挖平虏渠算起,大运河在沧州流淌了1800多年,滋润着运河两岸,更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遗存。开展泊头沉船、南川楼沉船等考古勘探,完成沧州铁狮子、澜阳书院等文物古迹修缮,实施非遗项目普查建档、传承培训等保护举措,打造大运河谢家坝水工智慧展示馆、捷地分洪设施景区等运河文化展示平台……10年来,我市坚持以规划为引领,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文章,加快打造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不断丰富运河文化时代内涵,努力擦亮千年运河“金名片”。

  如今,运河岸边,南川老街文韵厚重、烟火氤氲,园博园城市展园非遗荟萃、各美其美,大运河非遗展馆非遗项目生动鲜活、研学火热……人文景观串珠成链,大运河文化遗产正在保护传承利用中走进群众生活、融入大众文化,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濒临渤海,九河下梢,苇蒲丛生,洼淀连绵。沧州的另一处“世界遗产”——南大港候鸟栖息地,同样与水有关。

  南大港候鸟栖息地紧邻渤海湾西岸,上游下泄淡水汇聚于此,在复杂的海陆变迁与河流共同作用下,逐渐形成了退海河流淤积型的滨海沼泽。这里不仅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停歇地和中转站,也是众多珍稀水鸟的栖息繁殖地。水草丰茂,鱼虾成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客栈”。长久以来,“与鸟为邻”“爱鸟护鸟”的意识深深扎根于“大洼人”心中。

  今年57岁的冯国强就是这样一位“大洼人”。作为南大港湿地第二保护站的一名巡护员,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20年,巡护里程超过15万公里。他见证着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的一幕幕,更守护着这片鸟儿的“天堂”。

  如今,湿地水体环境和水文连通性持续改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的多样性稳步提升,栖息在这里的候鸟从2019年的2万只增长到了2023年的10万余只,“鸟类天堂”的“金字招牌”愈加熠熠生辉。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让文化和自然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作为“双世界遗产”城市,沧州更需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世界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让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在高水平的保护传承利用中焕发全新的生命力。

编辑:荣洁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