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河北

河北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家园 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2024-09-07 12:34:48  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 范世辉 巩志宏

  近年来,河北省积极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公共文化空间,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分众化、精准化文化产品供给,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努力激活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一池春水”,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出门就到、推门就进

  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家园

  “刻胡须是蔚县剪纸绝活之一,一张脸谱能刻出80根胡须,每根胡须跟头发丝一样细。”在石家庄市湾里庙步行街的周淑英民间文艺家工作室,周淑英正为参观者讲解蔚县剪纸工艺特点。

  2022年以来,石家庄市探索新型城市人文公共空间建设,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社区周边打造了146家文化名家工作室,涵盖书法、美术、曲艺等10多个门类,打造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客厅,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在河北不少城市,青年文化夜校、社区夜校正悄然兴起:邯郸市群众艺术馆今年推出“艺术夜校”课程,线上报名通道开启后异常火爆,插花、瑜伽、国画等“一课难求”;衡水市桃城区御龙湾“社区夜校”聘请专业艺术师资队伍,针对老年人开设非洲鼓、朗诵、舞蹈等多种课程,吸引不少周边居民“打卡”。

  在农村,各地积极打造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武邑县贾史庄村乡村记忆展览馆,借用犁、耙、耧、纺车等展品,贾爱建等来自周边5个村的村民在排演情景舞台剧“丰收节”。该展览馆建于2019年,现在经常举办专题展览、文化采风、主题研学等活动,村里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变“给我所有”为“送其所需”

  将文化送到群众心坎上

  过去,由于产品供给和群众需求的错位,公共文化服务经常面临活动无人看、场馆少人去的尴尬。对此,河北多地开展延时错时服务,打造“不打烊”的文化场馆,同时注重产品供给多元化、特色化、差异化,实现文化精准惠民。

  今年起,邯郸市群众艺术馆将开放时间延长至21时,并利用中午、晚上和周末时间,创新推出了“午间艺小时”“艺术夜校”“周末艺术课堂”等免费服务项目。“长期以来,少儿教育、老年大学火爆,中青年群体却少人问津。”邯郸市群众艺术馆党支部书记池泳说,他们针对这部分群体实施精准文化服务,让“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上班族”新的生活状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河北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供给注重“里子”的同时,也采用创新思维和融合业态创造更吸引人的“面子”。

  蓝天大海间,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独特美感——这座位于秦皇岛北戴河新区阿那亚孤独图书馆,以其“高颜值”的阅读场景,将游客重新唤回书房。河北在城市商圈、特色街区、大型社区、旅游景区等地,嵌入式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活动、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和乡村书吧,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

  在邯郸市,老年大学课程不再是传统的“吹拉弹唱”四件套,插花、美妆等洋气的课程也受欢迎;在石家庄,各文化名家工作室按照内容上主题与自选相结合、时间上节日与日常相结合、空间上“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谋划和组织丰富的文化惠民活动,吸引更多群众近距离接受艺术熏陶。

  将“满天星”聚成“一团火”

  汇聚文化建设的社会力量

  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河北多地发掘和利用基层人才队伍和文化资源,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将“满天星”聚成“一团火”,更好地以文化惠民生、润民心。

  “没想到能在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商业街上有这么大的工作室。”周淑英告诉记者,相关部门不仅将工作室精装修,而且免了房租、水电等费用,可以让自己毫无后顾之忧地开展创作和文化服务。

  河北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因地制宜形成多种建设模式,并整合资金给予扶持。以文化名家工作室为例,石家庄在市级层面采取“打造式”模式,由政府出资租赁沿街门脸,把文化名家请进来;在区县采取“植入式”和“就地转化”模式,利用茶楼、书店等场所改造提升,促进文商融合。

  目前,河北不少地方正在汇聚社会力量,探索建设覆盖全域、全民、全时段的公共文化空间,采取各种模式,在适宜的街区、商区、社区及景区等创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优质文化资源不断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据新华社电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