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

一支手电筒,“照”出80多亿元移动“亮”产业

2025-09-03 08:12:3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华社杭州9月2日电(记者郑可意、刘澈)从昔日缺电落后的农村照明工具,到今天的野外露营、工程作业、应急照明……手电筒,这个被称为最简单的“家用电器”,与时俱进成为现代城乡群众日常生活、工作、出行的必备品。你也许不知道的是,中国每出口10支手电筒,至少有6到7支来自浙江宁波的一个小镇。

  这个叫西店的小镇,聚集了800多家以手电筒为主导产品的企业,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80亿元,成为全球移动照明行业的No.1。

  宁波协生照明工业有限公司的样品间。新华社记者 刘澈 摄

  因一段小品而跻身“家用电器”的手电筒,曾经是许多没有通电的农村家庭的必需品。白铁皮的“外衣”和喇叭形的灯头,成了缺电一代农村人的标志性记忆。

  改革开放的浪潮极大拓宽了人们的出行半径,手电筒的需求直线上升。西店镇一些从事五金、塑料模具的乡镇企业转型投入手电筒生产。

  手电筒生产门槛较低,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小镇上的手电筒商业氛围渐浓,众多渔民纷纷“洗脚上岸”,加入其中。

  随着村里通电,西店镇的手电筒生产从手工转向电动,速度明显快了起来。依托镇上传统模具和塑料业优势,家庭作坊式的手电筒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叮叮当当的机械声和到处弥漫的机油味,让小镇工业制造的氛围拉满。

  “那时手电筒主要通过义乌销往国内,以量取胜。”宁海县西店镇商会副秘书长邬双海说,随着产业快速发展,这种生产模式很快显露出弊端:劳动力需求大、人工成本高昂、操作流程缺乏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企业间同质化竞争激烈……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逐渐暴露。

  如何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增加订单?小镇手电筒企业和众多从业人员都在思考和盘算。

  宁波协生照明工业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在进行照明产品的检测。新华社记者 刘澈 摄

  西店镇手电筒企业的转机发生在2000年:镇上50家手电筒生产企业在政府支持下,包下一架民航客机,集体飞赴广州参加第88届广交会,成为轰动一时的故事。

  宁波柏屹电器公司总经理冯财通回忆说,大伙儿没有固定展位,政府帮忙申请了90多张临时证,我们几家企业拼起来做了一本样品宣传册,见人就发。最后,我接到了1万多美元的一笔手电筒订单,淘到了外贸的“第一桶金”。那年广交会上,“China西店”成为外商眼里中国手电筒的代名词。

  包机参展为敢想敢干的西店人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加上农村电气化升级改造等有利条件,那一年,西店镇企业出口额“冲”到了4500万美元。

  “基于西店本地的市场、劳动力以及产业链优势,我们的手电筒抢抓热点快、交货及时,有着强大的‘走出去’的底气!”邬双海说。

  黑森林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展示的产品。新华社记者 刘澈 摄

  今天,行走在西店镇,款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手电筒产品令人耳目一新。曾经看似悄然退出人们日常生活的手电筒,随着人们生产生活场景的变化,在应急、户外活动、工程作业乃至情绪消费等特殊场景中又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注重深耕需求场景。这款挂脖手电筒能360度调整照明方向,还可以吸附在铁质物品上作为工作灯使用,很受欧美地区客户喜爱。”“这款露营灯植入了蓝牙音箱,极具氛围感!”“这款则设计了尾部破窗器,紧急时刻可以自救。”……说起自家的手电筒,宁波协生照明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毛斌如数家珍。

  如今的西店镇手电筒企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投身于研发支援抢险搜救行动的强光手电;有的则针对高海拔、极寒等极端环境进行产品研发;针对中东地区一些地方电力设施相对不完善的情况,有的研发了自带太阳能板的手电筒,并主动倾听目标消费群体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与销售方案,独辟蹊径打开当地市场。提到这里小小的手电筒,不仅没有被时代淘汰,反而紧随人们生产生活新需求,用创新满足市场,甚至创造市场。

  今天,手电筒这个“老”行业,正在以“新”破局。西店镇商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西店镇有效专利达8575件,其中发明专利302件,实用新型专利2221件,外观设计专利6052件。

  宁波协生照明工业有限公司样品间内展示的产品。新华社记者 刘澈 摄

  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制造厂,从包机参展到打开国际市场,从以量取胜到创新研发,一只只手电筒是西店人走出滩涂、探索世界的微光,也是小镇链接全球、照亮产业的强光,将“China西店”这个移动光源照得更亮更靓。

编辑:苏颖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