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中19-6气田是我国东部第一个大型整装千亿方大气田,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过2000亿立方米、探明凝析油地质储量超过2亿立方米。昨天(19日),该气田中心平台完成海上安装,标志着我国渤海首个千亿方大气田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渤中19-6气田中心平台上部组块重达12000吨,超过了海上船舶吊装能力的极限。这次安装借助了潮汐的力量,采用“浮托”方法进行,以类似“挺举”的方式,将上部组块安装到导管架上,精度达到毫米级。
记者探访:万吨海上油气平台如何“穿针引线”精准对接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在“挺举”前,作业船首先要驶入平台基座之间。进船时,每侧的距离仅有10厘米,而船长近200米,总重达4万多吨,要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完成这个过程,就像“穿针引线”一样难。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海油工程渤中19-6安装项目经理 徐勤宇:我们通过4台大马力的锚机牵引着作业船前进,同时在海底布设了4条1000米以上的钢缆,牢牢抓住海底。与此同时现场有多艘船紧密协作,确保我们的作业船可以按照预定路线稳定、精准地进入平台的基座中。
总台央视记者 张丛婧:经过3个小时的作业,现在组块已经到达了基座的上方,可以看到,圆锥形的尖端正在与基座进行缓慢地对接,这个过程有什么奥秘,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海油工程渤中19-6浮托负责人 邱炜:我们通常采用注水压载的方式缓慢转移重量,具体哪些舱需要注水、每个舱注多少水,都需要经过精确计算。我们自主研发了这一套减震缓冲装置,巧妙地将万钧之力平稳地坐在基座上。
我国固定式海上平台建设能力亚洲领先
海洋油气开发,工程装备是关键瓶颈。固定式海洋油气平台具有甲板面积大、可变载荷大、结构安全可靠等优点,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固定式海上平台建设能力跃居亚洲领先水平。
随着我国首个海洋工程数字化技术中心在天津建成,我国在海洋在工程设计方面,形成一套能够重复使用和批量建造的海上固定平台标准化、系列化技术成果,工程设施标准化技术发展走在行业前列。
海油工程安装分公司高级总监 刘克建:通过自主攻关,成功掌握三万吨级超大型海洋平台和三百米级深水固定式海洋平台设计、建造、安装等工程建设成套技术,固定式海洋平台关键技术实现了从基础理论、结构、设计、施工到运行维护等全方位提升,不断降低浅水和中深水油气田的建设成本。
目前,我国已累计完成50余个万吨级固定式海上平台单体建造,建成了以天津、青岛、珠海等为代表的大型海洋油气装备制造聚集区,场地规模及制造能力领跑亚洲。并建成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智能制造技术取得关键突破。
在海上安装方面,我国建成了以7500吨大型单吊起重船蓝鲸船、世界上最大下水驳船“海洋石油229”等为代表的海上工程“舰队”,固定式海洋平台浮托安装种类数量、作业难度和技术复杂性等均位居世界前列。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