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10时44分,惊天动地的巨响过后,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载有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四号飞船,从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飞赴苍穹。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也是中国人的第9次太空远征。这条“飞向太空”的征途,起点就在我国的西北大漠———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又被称为“东风航天城”。
60多年来,一代代“东风人”薪火相传,孕育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如今,青年一代“东风人”,正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散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
“不吃,我处分你们! ”
在“飞向太空”,探索宇宙的道路上, 中国航天人有什么样的精神密码?在通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 有全国唯一一条军管铁路。铁路长270公里,曾是中心与外界沟通的唯一生命线, 因此也被誉为“通向宇宙的天梯”“航天大动脉”。铁路横穿巴丹吉林沙漠,途经河流、桥梁,弯道多、半径小、坡度大,在全国铁路线上也十分少见,常被水害、沙害、碱害、冻害、风害困扰,修建、养护这条铁路的难度极大。
1999年,一次特运专列进场前3天突降暴雨,洪水冲毁铁路线2公里。为了抢修铁路, 官兵们昼夜不停,连饭也顾不上吃。时任铁路管理处处长的赵宪科不得不下达死命令:“不吃,我处分你们!”最终铁路在专列到达前 4 小时, 被官兵们争分夺秒抢修完成。再回忆起那一幕,赵宪科眼含泪水,“火车驶过后, 战士们累倒在旁边睡着了。 我说, 谁也别打扰,让他们好好睡一觉。 ”
1999 年 8 月 18 日,我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从这里驶过。 当特运专列行驶至67公里处时,铁轨却被风沙埋没,专列只好一边清沙一边前进, 一个多小时后才闯过沙害区。11月20日,神舟一号顺利升空。 通“天”路上的卫士们,与风沙为伍,与寂寞为伴, 他们很少看到火箭腾飞时的壮美,也很少听到烈焰震撼大地时的轰鸣, 但在各项运输保障任务中, 他们却书写着忠诚与坚守。
推迟退伍护送神二
2001年元旦前夕,一年一度的老战士复员工作即将结束。 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测试站的282名退伍老战士却没有启程。原来,神舟二号任务在即,为使任务成功,曾执行过神舟一号任务, 拥有参试经验的发射测试站全体退伍老战士, 集体请愿留队执行任务。推迟退伍,意味着可能失去最好的工作机会。 但在老战士们心中, 神舟二号任务是国家工程, 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面前, 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在留队的最后日子里,他们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进行着各项训练和准备工作。 2001年1月10日, 在发射场全体科技人员和老战士们的护送下,神舟二号从大漠腾空而起。任务圆满完成,老战士们带着执行任务的骄傲和自豪, 回到了亲朋好友身边, 这比他们原本返乡的日子晚了70多天。
“任务至上”
“神舟”系列发射中,在距离发射场10公里的92号测控区,负责跟踪测量任务的待发段、上升段、运行段及返回段全过程,是载人航天测控的第一棒。测控区这台USB设备正常与否, 决定了飞船能否准时升空。 李乃忠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USB 组原组长,参加了USB设备从安装调试到建成投入使用的全过程。 工作近 20年, 他圆满完成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十号历次飞船发射测控任务。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一飞冲天。 就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 李乃忠在紧张地跟踪着返回舱。在这次任务中, 李乃忠设计的方案得到检验, 保证了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后来, 这个方案被运用到所有USB设备系统,也正是这次任务的出色表现,让他荣立个人一等功。 2008年,神舟七号任务前,中心新上了一套测控设备。 本需要半年才能完成的调试工作, 这次只有不到3个月时间。 李乃忠带领大家日夜调试新设备, 但就在距离任务发射还有10天时, 他突然接到老家来的电话,80多岁的父亲因摔倒病危。 一边是迫在眉睫的发射任务, 一边是正盼着与他见最后一面的父亲。为了国家利益,李乃忠还是选择了任务。 对大漠航天人来说, 没有什么比完成任务更重要, 而李乃忠也用行动践行着 “任务至上”的誓言!
吃苦、战斗、攻关、奉献。一路走来,载人航天精神早已融进航天人的血液里。每一次的问天之旅,也都成为一个国家的共同记忆。 星辰大海,征途无边;浩瀚宇宙,尽在眼前。(据央视军事)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