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利雅得12月14日电(记者罗晨 王海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经历“加时”后,14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闭幕。大会通过《公约》2025-2026年预算、应对沙尘暴、应对干旱、强化科研创新等39项决议文件。
2024年12月14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沙特环境、水利和农业大臣阿卜杜勒-拉赫曼·法德利在闭幕会议上讲话。新华社发(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大会供图)
参加COP16的近200个国家承诺将土地恢复和抗旱能力作为国家政策和国际合作的优先事项,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各国还在为未来全球应对干旱机制的建立通过程序性决议,决定成立闭会期间特设小组推进相关工作,并计划于2026年在蒙古国举行的《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上完成这项工作。与此同时,各国已承诺提供超过12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应对全球尤其是最脆弱国家的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问题。
《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在闭幕全体大会上发表讲话说,本届大会将土地和干旱议题提升到更广泛层面进行讨论,并将其确立为全球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粮食安全等相互关联挑战的基石。
他表示:“尽管缔约方需要更多时间就如何应对干旱这一关键问题达成一致,但利雅得全球抗旱伙伴关系的启动让我充满希望。这一里程碑式的倡议将致力于应对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挑战之一。”
COP16主席、沙特环境、水利和农业大臣阿卜杜勒-拉赫曼·法德利在闭幕全体大会上表示,这次会议标志着一个转折点,让国际社会认识到各方迫切需要加快土地恢复和提升抗旱能力。
他说:“我们希望本次会议的成果带来重大转变,加强保护土地、减少土地退化、建设应对干旱的能力,并为世界各地社区的福祉做出贡献。”
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举办中国馆系列活动,累计举办10余场边会,多国政要等人士参加相关活动。中国馆有力传播了中国声音,讲述了防沙治沙中国故事,推动了双边和多边交流对话。
中国代表团深入参与《公约》核心预算、应对干旱机制安排、中期评估和未来战略制定、草原和牧场、沙尘暴等议题,以及履约审查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磋商,发挥了建设性引导作用。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