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土豆哥”王世一的马铃薯种薯突围之路,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注脚。一粒种子的诞生,不仅是基因的突破,更是创新生态的凝聚——从王久恩父子两代人“破壁”国外品种垄断,到“久恩11号”以抗病性、适应性及亩产5吨的实绩成为市场标杆,再到全产业链的“链式效应”激活乡村振兴动能,折射出中国种业从跟跑到领跑的深层逻辑。
未来种业的竞争,核心在于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张家口依托49家种企、19亿粒微型薯产能构建的良繁体系,以及“科研——繁育——加工”闭环模式,为种业生态提供了范本。唯有让每一粒种子扎根于自主创新的土壤,方能孕育出农业强国的“芯”未来。
初夏清晨,沽源县黄盖淖镇的马铃薯试验田里,35岁的王世一蹲在刚翻耕的黑土地旁,指尖捏起一撮混着冻土的沙质土壤。远处,播种机正轰鸣着划过田垄,将种薯埋进湿润的土层——这是今年首批下地的“久恩11号”原种,承载着他对新一季的期待。
一粒种子的 “回乡召唤”
沽源县是马铃薯优质产区,有着数十年的种植历史。然而,“黑土地”却未带来预期的好收成。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种,各家种各家的一亩三分地,也没有什么繁种的概念,把大的吃了,把小的种上就是种子,越种产量越低,白白浪费了好资源。”黄盖淖镇义合村原村会计杜万喜回忆起曾经的情形,仍感慨不已。
上世纪80年代末,洋快餐进入中国,一些薯条、薯片加工厂开始在中国布局原料供应基地,沽源马铃薯产业迎来新转变。依靠外来订单,杜万喜家的地里种上了专门用于加工的马铃薯洋种子。
“国外品种V7的单吨版权费高达35欧元,无论收成如何都需足额支付。而且加工品种耗水耗肥,难管理,加上老百姓一家一户种植,成本高、效率低、品控差,一年忙到头也赚不了几个钱。”作为国内首批引进国外马铃薯品种的从业者,王世一的父亲王久恩2009年就在沽源成立了河北久恩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规避国外品种高额的使用费,公司主要繁育国外过了保护期的马铃薯,同时也种些商品薯。他告诉记者,分散种植和缺少优质良种成为当时马铃薯种植户心头之痛。
王世一的身份转变,始于2017年的一场行业危机。彼时,他在英国哈伯亚当斯大学毕业后,已在德国一家农机公司工作多年,而父亲王久恩的种薯基地却遭遇“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国内商品薯种植严重过剩,价格降至0.2元一斤;另一方面,新品种强势崛起,老品种种薯价格从4000元/吨暴跌至1200元/吨,父亲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那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没有自主品种就没有话语权。”王世一回忆,父亲始终被“卡脖子”的困境刺痛着他。
回国后,王世一发现,随着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高,原来靠打擦边球繁育国外过时品种的生产方式已无法持续。于是,他确定了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端品种的发展思路:“如果这个地区只是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生产者,而不是研发者、引领者,品种是国外的、标准也是国外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永远都不能独立发展。”
“父亲总说,我们这代人要努力追赶,下一代要实现超越。”带着这样的信念,他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生活,回到沽源,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一名“新农人”。
一粒种子的“闯关突围”
然而,当时几乎所有高端马铃薯品种都来自国外,很多品种的基因序列甚至相关技术都被国外公司申请了专利保护,要想突破,困难重重。
“但也不是没有突破的机会。欧洲人在育种时,其育种方向和我们的市场有偏离。比如在欧洲,‘粉痂病’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所以他们的好多品种就不抗这种病,但在咱们这边,这是一种很厉害的病。”
同时,通过大量走访农村,了解农民对马铃薯的品种需求,王世一又发现了当地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痛点:“现在市场上主要有早熟和晚熟两种品种。在咱们这个地区,因为气候变化比较大,如果今年农民都种早熟品种,结果今年天气好,后期的产量就都浪费掉了;如果今年无霜期短,种了晚熟品种,结果就是没产量。农民不论选择哪个品种,都有一定赌博性。”
了解农民的痛点后,王世一明确了育种方向:培育一种既能抗马铃薯粉痂病,又能适应当地多变气候的中熟品种。终于,在2021年,他选育出“久恩8号”和“久恩11号”两个中熟品种,并开始在周边农户中推广试种。
“前几年不敢试,怕有损失。”种植户王学刚从2002年开始种植马铃薯,他几乎用了20年时间才接受国内培育的马铃薯品种。2023年初,王学刚原本打算种植国外引进的V7品种,后来在王世一拍胸脯的保证下,才试种了200多亩“久恩11号”,没想到大获丰收,亩产达到5吨以上。收获的马铃薯无病虫害、薯型漂亮、皮色发细、适合水洗,售价达到0.9元一斤,收益十分可观。如今,“久恩11号”已实现大面积推广,让周边2000余户农民收获了丰收增产的喜悦。
其实,王世一的团队只是张家口种业科研实力的冰山一角。
作为全国马铃薯育种重镇,张家口拥有49家种薯企业、19亿粒微型薯年产能。这里建立了从组培快繁、网室栽培原种繁育到一二三级种薯生产完整的良繁体系,构建了不同用途、不同肥水条件、早中晚熟品种相配套,种薯、鲜食薯和加工薯相结合的品种结构。市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的“冀张薯12号”,创下亩产7606.4公斤的全国马铃薯高产纪录,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单一品种。除马铃薯外,在燕麦领域,先后选育出“坝莜”“坝燕”“张燕”等系列58个品种,在国内燕麦主产区覆盖率达到80%,“坝莜21号”以亩产462.31公斤刷新单产纪录,是目前全国燕麦单产最高的品种;在谷子领域,选育品种创造了亩产811.9公斤的谷子单产世界纪录,“张杂谷13号”被农业农村部遴选为农业主导品种,6项科研成果国际领先。
这些成果背后,是一支“硬核”科研队伍:全市486名高级技术人才中,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个国家级综合试验站、14个省级试验站构成创新矩阵,并与中国农科院、华大基因等建立国际合作网络。
一粒种子的“链式效应”
如今,在张家口,一粒种子引发的裂变正在上演。
在沽源,久恩农业的万吨保鲜库里,12万吨鲜薯通过冷链发往全国各地。新建的初加工车间里,马铃薯经过分选包装,附加值提升20%,王世一的育种基地建立了“科研——繁育——加工”闭环。更令人欣喜的是,以马铃薯为依托,企业所在的黄盖淖镇还开发出了“马铃薯宴”,吸引众多客商品鉴,水晶饺子、土豆炸糕成为特色文旅名片。
在张北,翼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车间内,一颗颗商品薯在原辅料区被倒入生产线,经过清洗、蒸汽去皮、切片、蒸煮捣泥、干燥粉碎等一系列工艺,完成土豆“加工态”转变。2023年,该公司投资2.2亿元,在张北县经开区建设雪花马铃薯全粉厂,新建9个马铃薯仓储气调库、全粉成品库、全粉生产车间,建设全粉自动化生产线1条。
……
产业链的激活,带来乡村的蝶变。每年四月春播时节,坝上大地热闹非凡。田间地头,戴着各色头巾的妇女们手法娴熟地切着马铃薯籽种,动作行云流水;薯农们沿着田埂弯腰播种,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丰收的期盼;那些拥有先进农机农械的“新型薯农”,凭借高效的作业能力,成为各镇各村争相预约的“香饽饽”。无论世代务农的老农,还是充满朝气的“新农人”,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且响亮的名字——“坝上薯农”,在马铃薯产业带动下,共同描绘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
我市正持续加强农产品加工能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园区集中,通过鼓励村集体建设大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创建产业园区等多种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参与到发展的产业链中。
一粒种子的成功突围,激活的是一条价值亿级、贯通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
黎明时分,王世一又如往常一样来到试验田。昨夜的霜降在薯叶上凝结成洁白的霜花,他轻手轻脚地捧起一株幼嫩的块茎,眼神中满是专注与期待,细细观察着每一处细微变化。
如今,张家口正以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种业发展体系为宏伟目标,全面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科学优化种业发展布局。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种业创新攻坚战已然打响:加快种业科研创新步伐,开展多领域联合攻关;大力推进商业化育种模式,培育壮大种业企业;高标准建设标准化育种基地,从源头把控种子质量;强化市场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种业发展环境。
“未来的种业竞争,是基因资源的竞争,更是创新生态的竞争。”王世一站在试验田边,望着远处连片的智能温室,语气坚定。那里,新一轮的马铃薯育种实验正在紧张进行。从最初的引进繁育到如今的自主创新,从曾经的跟跑者到现在的领跑者,张家口种业的突围之路,恰似眼前的马铃薯藤蔓,在冷凉的坝上土地上,向着阳光奋力生长,不断延伸出充满希望的新生枝桠。 (记者 王映华 通讯员 吴志勋 赵晨阳 王晓曦)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