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情

7000多乡村能人“拧成一股绳”,激活乡村振兴“共富引擎”

2025-05-14 09:41:16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编者按】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

  张家口市农村致富带头人协会的十年实践,正是这一战略的生动诠释。通过党建引领聚7000余能人资源,构建技术、资金、市场、信息四大赋能平台,将分散的“小农经济”转化为25条产业链的“共富引擎”,探索出“服务—信任—共赢”的乡村振兴新范式。从菌棒上的科技攻关到“张农优品”的品牌出海,从单户年入万元到2.8万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这场由党组织牵头的能人实践证明:破解乡村发展困局,既要激活“人”这个关键变量,更需构建“链”的聚合机制。当党旗插在产业链上,乡土能人便成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支点。

  赤城县的山脚下,口蘑种植户李建国蹲在自家大棚前,眉头紧锁。菌棒上的黑斑像一块块伤疤,吞噬着他一年的心血。“再这么下去,损失可就惨了!”他攥着枯死的菌棒,声音发颤。十几年前,这样的场景在张家口农村并不罕见。分散的农户、短缺的技术、断裂的资金链,让许多像李建国一样的农民在“单打独斗”中举步维艰。

  转机始于2016年。张家口市委组织部本着抓党建促发展,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为农村培养经济人才。将全市7611名村书记、党员和致富能人聚集在一起,农村致富带头人行业协会应运而生。谁也不曾想到,这个起初被讥讽为“空架子”的组织,竟在十年间织就一张覆盖25个产业的网络,让“小散弱”的乡村经济蜕变为“链式发展”的共富引擎。

  散沙如何聚成塔?

  党建引领聚合能人资源

  “第一次开会,近一半人中途溜号。”协会秘书长姜万海至今记得协会成立之初的窘境。此时,农户对“抱团”充满怀疑:“同行是冤家,凭啥信你?”更现实的是,协会既缺公信力,又无稳定的经费保障,连打印材料的纸都要省着用。

  经费短缺、信任缺失、组织松散三大难题横亘眼前,如何让分散的能人“拧成一股绳”?

  转机藏在“党建引领”的密码中。市委组织部将协会定位为“第三支队伍”,依托市委组织部,建立起“市协会—产业分协会—县级分会”三级网格,推动成立基层党组织42个,基层工会组织15个,按专业技术建立服务组织42个。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协会按马铃薯、燕麦、养殖等产业划分25个组织,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把分散的能人拧成“专业纵队”。“没想到党旗真的能插到产业链上!”在沽源县马铃薯种植基地,党员大户王建军指着田间的“党员示范岗”说:“过去各村各干各的,现在大伙儿技术共享、风险共担。”

  协会的公信力也在实践中逐步积累。2018年,当传统海棠苗木和鲜果销售市场趋于饱和时,怀来御棠源生态农业负责人王鑫站在基地前心急如焚。协会的介入让危机化为转机。姜万海带队调研后,在御棠源挂牌成立“八棱海棠专家工作站”,专家团队扎根田间,他们攻关景观造型技术,原本单株售价几十元的普通苗木,经艺术整形后身价暴涨至数百元;为企业谋划新赛道,将海棠果加工成果干、制作成饮料,延长产业链条,打开全新的市场大门。厂房建设的关键节点,资金缺口又像拦路虎般横在眼前。协会立刻化身“及时雨”,积极协调市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2019-2020年,2000万贷款如汩汩清泉注入企业,加工厂拔地而起。如今,御棠源生态农业年产值已飙升至4500万,相较2019年的2000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这场“翻身仗”让协会声名鹊起,更让农户明白:党建引领不是虚词,而是实实在在的“信用背书”。

image.png

  怎么把农村资源串成链?

  四大平台激活乡村DNA

  “农村经济发展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把资源串成链的手!”协会瞄准技术、资金、市场、信息四大要素,搭建平台,将分散的要素串联成链,构建起乡村经济的“赋能系统”。

  协会调研发现,超七成会员企业“缺技术”。2019年,在市科协的支持指导下,成立了张家口农业科技服务协会。协会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北方学院、张家口农科院等一批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引进人才科技人才150名,建立了26个农业专家工作站,7个科技小院,成体系的为会员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彼时,赤城县口蘑种植户因技术滞后面临亏损。“我一个地里刨食的农民,专家的门在哪都摸不到。”李建国蹲在地头叹气。协会领着市农科院与河北北方学院专家团队到赤城时,李建国半信半疑地递上发霉的菌棒。三天后,一套温控系统和菌种改良方案摆上案头。“温度波动超过2℃就会污染,得用数字化监控。”专家的话让李建国目瞪口呆。一年后,赤城口蘑不仅攻克污染难题,还开发出系列衍生产品,产值不断提升。如今,协会150多名专家成了“田秀才”,他们的工作日志上印着同一行字:“把论文写在田野上”。

  资金的血脉也在悄然打通。2019年,协会和张家口市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协会推荐、农担担保、银行放款”的合作模式,拓宽了协会会员和相关产业的融资路径。协会从7000多名会员中筛选推荐优质客户并监督资金使用。曾经沽源马铃薯面临着小散弱局面,在产业升级上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难题。协会了解情况后,为会员向市农业担保公司申请到了首笔贷款,贷款下放后,协会每周派人巡查,确保资金用于种薯采购和设备升级。如今,沽源马铃薯300家会员累计获得5亿元贷款,种植规模达30万亩,2.8万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截至目前,通过协会推荐累计为协会会员放贷12亿元。担保公司经理如今逢人便夸:“这些穿胶鞋的会员个顶个得有信用!”

  市场的春风随着信息平台拂过山坳。在蔚县杂粮科技小院,新农人张文富正对着手机直播:“‘张农优品’黄小米,熬粥能结三层油皮!”镜头外,他父亲感慨万千:十年前,他家小米只能堆在院里喂鸡,如今通过协会对接的电商平台,年销数十万斤。树棠牧业通过协会牵线搭桥,助力他与种草企业、屠宰企业实现精准对接,构建起“饲料生产—养殖—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条,显著提升了养殖户的市场竞争力,赋予他们与行业巨头谈判的底气。“单打独斗的农户,连超市的准入门槛都难以企及,但有了协会的引领,我们成功叩开了京津市场的大门!”

  一人富咋变万家兴?

  头雁振翅群雁齐飞

  在怀来县官厅湖畔的葡萄园里,农户张强正仔细修剪着藤蔓。阳光透过智能温控大棚的玻璃顶洒下,他是这里的“土地入股社员+技术员”。三年前,他还是守着五亩薄田的普通农民,如今却成了“三金农民”:土地流转金、工资、分红年入超3万元。“以前种玉米看天吃饭,现在跟着合作社干,收入翻了四倍!”张强的笑容里,藏着张家口农村致富带头人协会“从一人富到万家兴”的共富密码。

image.png

  协会成员亚雄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稳固的订单基地,做强做大蔬菜产业,带动千家万户靠种菜、卖菜脱贫致富。目前,他们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培训,把致富经验和科学技术传播给农民,同时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种子、种苗、农药化肥等,产中加强管理指导,产后按订单收购农民的产品,让所有订单农户丰产丰收。订单农业对于农民来说等于给农产品上了“保险”,市场风险基本上由企业承担,深受农民的欢迎。同时打造独具特色的“辣椒小镇”,推动“坝上鲜”走出国门。协会常务副会长张林经营的崇礼崇和农业有限公司,建成700亩新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这里的彩椒合作社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许多村民通过参与育苗、种植、采摘等工作来增加家庭收入。

  从张林的彩椒合作社到“坝上鲜”的出海之路,农村致富带头人行业协会将个人致富与集体增收形成“共生纽带”,真正实现从“一人富”到“万家兴”的蜕变。

  燕麦、口蘑、葡萄……姜万海翻看着协会会员产品目录,感慨颇深。十年前,这些“养在深闺”的土货,如今通过25条产业生态链走向世界。窗外,联合播种机在连片田野上轰鸣,曾经零散的耕地已连成智慧农场。

  农村致富带头人行业协会的实践揭示了一条铁律:破解乡村“小散弱”,除了政府和市场之外,还需要党建引领的社会组织,以平台思维整合资源。当协会成为农户“离不开、信得过、靠得住”的另一个平台时,分散的个体便自然凝聚为产业链上的明珠。

  正如协会党委书记、会长郭建仁所言:“乡村振兴,既要选对人,更要建对机制。”这套机制,正是党建引领下的“服务—信任—共赢”闭环。在这里,协会不是旁观者,而是产业链的设计师;农民不是被动参与者,而是共富路上的主人翁。这或许正是中国式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记者 王映华 马国萍 通讯员 郝雅奇 韩兆)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