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情

乘着“春风”向新出发 ——张家口沽源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综述

2025-04-29 09:26:02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春风拂过张家口沽源县广袤的田野,唤醒了沉睡的土地,也奏响了新一年春耕备耕的激昂乐章。在白土窑乡一派繁忙景象,今年的春耕备播相较往年,更显周密与热烈。“今年是全县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计划的关键之年,我们乡作为藜麦核心种植区,肩负重任,也有着更为长远且细致的谋划。”乡党委书记马兴华每日穿梭于田间,沾满泥土的双脚,正是扎根土地、谋划发展最生动的写照。

  近年来,沽源县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将藜麦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等多措并举,让藜麦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夯实产业根基 提升核心竞争力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藜麦早已成了沽源农民致富的重要作物。白土窑乡的种植大户安有明见证了沽源藜麦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前种传统作物,收入不高还辛苦。现在种藜麦,政府有补贴,还有专家指导,产量高、价格好,日子越来越有盼头啦!”安有明笑着说。

  近年来,沽源充分发挥自身的自然优势,着力构建完整的藜麦全产业链。

  不断扩大种植规模,2024年种植面积达4.5万亩,其中富硒藜麦3万亩,规模化种植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为了提高藜麦的产量和品质,沽源积极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品种选育工作。

  “沽源风大、无霜期短。我们在改良品种过程中,注重对藜麦植株的抗倒伏、抗折断、矮秆早熟等性状的筛选。”河北省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悦有说,“我们成功培育出6个藜麦新品种并通过认定,其中‘坝藜1号’‘坝藜2号’成为坝上地区藜麦主栽品种,为当地藜麦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将继续推进藜麦新品种培育工作,2个黑藜麦新品种在综合抗性和增产等方面已经有了新的突破。”

  目前,沽源建成藜麦良种培育实验站3个,打造藜麦育种基地360亩,选育出适宜坝上地区种植的藜麦优质品种30多个。今年,沽源将持续推进二道渠乡大梁底村藜麦联合育种基地建设,新增育种面积60亩,选育品种40个,试验种植新品种藜麦240亩。在白土窑乡建设藜麦品种试验展示基地50亩、繁种基地300亩。

  在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藜麦产业园区已投产运营,并计划年内再引进3家藜麦企业入驻,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此外,北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一期和二期建设的水洗藜麦、藜麦花胶和藜麦速食面三条生产线,以及鹏恒果蔬精加工冷链物流园、千喜鹤“服务乡村振兴计划”沽源县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续建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为藜麦产业的深加工和物流配送提供了有力保障。

    拓展国内外市场 提升品牌影响力

  在石头坑村的网红“藜麦哥”张庆军的直播间,他正热情洋溢地向网友们介绍着沽源藜麦产品。“家人们,看我们沽源的藜麦,颗颗饱满,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无论是煮饭、煮粥还是做面包,都非常美味健康,赶紧下单吧!”随着张庆军的一声声吆喝,订单不断从全国各地飞来。

  市场是检验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尺。沽源县深知,要想让藜麦产业走得更远,就必须在市场拓展和品牌建设上下功夫。

  在国内市场,一方面沽源县积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在线上,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模式,将藜麦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在线下,则通过在北京等大中型城市建立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网络直播和线下推广销售工作室等方式,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藜麦产品的品质和特色。在国际市场,沽源县积极搭建“政府+”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企业完成技术改造并获得欧盟有机认证和B RC认证等国际认证,让沽源藜麦产品质量和生产标准与国际接轨。同时,借助我市东欧专列货运优势,开拓国际市场,让沽源藜麦产品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

  品牌建设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沽源县成功创建了“沽源藜麦”区域公共品牌,并鼓励引导企业认证“沽源藜麦”品牌。目前,已有多家企业成功获得了“沽源藜麦”品牌认证,形成了藜麦“1+N”区域、企业品牌体系。为了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沽源县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农业展会和产销对接会。在去年的多个农产品交易会上,沽源藜麦凭借其独特的品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吸引了众多采购商的关注,成功签订了多笔大额订单。

    促进产业协同 保障长效发展

  “我们的藜麦科普馆建设已经接近尾声,研学路线也正在完善,将让更多人感受藜麦的魅力。”沽源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张志勇介绍,他们正积极尝试藜麦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三产协同。

  以草原天路为轴线,将藜麦文化、产业等元素融入沿线重点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过程。在沽源藜麦博物馆里,游客们可以了解藜麦的历史渊源、种植技术和营养价值等信息;在藜麦科普基地和游学基地里,孩子们则可以亲身体验藜麦的种植和加工过程,感受藜麦产业的魅力。这些文化设施不仅成为了展示藜麦产业文化的窗口,也促进了农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同时,鼓励餐饮企业开发藜麦特色美食,举办藜麦美食节等活动,进一步拓展了藜麦的消费场景。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沽源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成立推动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领导小组,组建藜麦产业化办公室,定期调度推动工作落实,统筹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积极争取、用足用好上级支持项目资金,保持现有藜麦种植奖补政策总体稳定,鼓励符合条件的藜麦加工企业申报涉农财政发展项目,并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向藜麦产品加工企业注入资金。强化金融支持,探索实施“藜麦产业贷”,破解种植户融资难题。建立健全跟踪考核机制,把发展目标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当科技赋能遇见文化积淀,当小品种对接大市场,沽源正用全产业链思维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新范本。正如《三年行动计划》描绘的愿景:到2026年,4.5亿元的综合产值不仅是经济数据的跃升,更将带动上万农户共享产业红利。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每一株迎风摇曳的藜麦,都在诉说着创新发展的时代故事。

  (记者 王映华 通讯员 赵晨阳 王晓曦)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