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情

穿越百万年 走进东方人类故乡

2025-04-23 09:02:31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大约200多万年前,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及附近广大地区,一汪近万平方公里的古湖泊水波潋滟,与葳蕤的绿色世界共同滋养了三趾马、披毛犀、剑齿虎……已经会使用石器的直立人也来到了这里,在此镌刻下人类文明的早期印记。

  正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展出的“闪耀东方——泥河湾百万年人类印记”展览将这些痕迹定格,通过200余件展品带领观众追溯东方人类的故乡,聆听东方人类的远古回声。

    各类石器展示原料工艺迭代过程

  细石叶、楔形细石核、拇指盖状刮削器、石片……步入展厅,各种各样的石器在泥河湾遗址群的不同遗址中频繁出现,成为最抢镜的展品之一。

  “在生物进化的漫漫长河中,主动制造与使用工具成为人类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主要特征,而石器是人类制造工具的最早形态之一。它们是解读人类祖先从蒙昧走向文明密码的钥匙。”阳原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孙永春曾任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文物与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对遗址群出土的文物如数家珍。

  孙永春说,被泥河湾人用作工具的原料包括木棍、兽骨、鹿角、石块等多种,但以石制品最为丰富。究其原因,一方面,泥河湾遗址群附近有丰富的石块原料;另一方面,与其他工具相比,石块有相当好的硬度、韧性和可塑性,泥河湾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以石块为原料加工制作出带有锋利刃口的石器。

  在孙永春看来,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泥河湾人对岩石的认识和鉴别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最终,质地细密匀纯、色彩多样的火山角砾岩(燧石)成为他们的最主要原料。

  “早期的‘马圈沟人’在制作石器之前,一般不会对石料进行精心设计和特殊处理,技术比较单一,基本上只会用锤击法,因此产出了大量的残次品。”孙永春说,对残次品古人也不是一扔了之,一些刃口锋利、端部尖锐的石片被直接作为工具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对石器的加工也越来越驾轻就熟。碰砧、砸击、软锤打击、间接打击、压制剥片……展览对泥河湾人石器制作与加工技术进行了生动呈现。

    发掘剖面 再现远古人类“第一餐”

  展厅内,巨大的草原猛犸象骨骼模型格外醒目。百万年前,这样的庞然大物曾是泥河湾人“餐桌”上的盛宴。最直接的证据出土自马圈沟遗址第Ⅲ文化层。展览专门复原了当时的发掘剖面,供观众近距离观摩。

  说起马圈沟遗址的发现还有几分偶然。20世纪90年代初,考古学家谢飞在泥河湾盆地进行第四纪考古调查。周围的村民长期与考古队员打交道,对化石也有了基本的了解。雨后的一天,一位村民在马圈沟放马时发现,山上坍塌下的一块土疙瘩里有一块形似动物骨骼的化石,便将消息告诉了谢飞。化石暴露出的年代信息立马引起了谢飞的注意。

  1992年,谢飞开始带队在马圈沟开展深入调查,从出土的诸多石制品初步判断,马圈沟遗址是泥河湾遗址群中层位最低、年代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2001年,在组织对马圈沟遗址再次发掘时,谢飞和团队在剖面发现了巨大的动物骨骼以及牙齿,出土的一根象牙让团队将动物的身份锁定为草原猛犸象。骨骼化石周围,还散落着很多刮削器、石块、石片等。其中,1件刮削器出土时仍保存与肋骨接触的状态,化石上还保存有明显的砸击和刮削痕迹。这些证据生动拼凑出古人围拢在猛犸象前割肉取食、敲骨吸髓的画面。

  “这不仅将泥河湾古人类活动历史推前至距今200万年前后,而且在学术研究上改变了草原猛犸象的起源地,证明其并不是在距今80万年至120万年前起源于欧洲,而是在距今200万年前后起源于亚洲的泥河湾。”孙永春说,至少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泥河湾盆地是草原猛犸象在欧亚大陆最南端的最早生存地。

  至于“盛宴”背后的故事,由于缺乏直接证据,专家们还只能进行推测:有可能是年老体衰的草原猛犸象不慎滑进了古湖边的泥沼,被泥河湾人捕获;也有可能是鬣狗等食肉动物将猛犸象捕杀后,泥河湾人坐享其成,得到了“残羹冷炙”。

    巨颅人 北京人头盖骨后又一重大发现

  1974年,年轻的卫奇受老师、考古学家贾兰坡指派,来到了泥河湾调查“龙骨”事件——在当时,实为动物化石的“龙骨”被人们认为是能换钱的中药材。正是这次考察,把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带到了卫奇面前,开启了他与许家窑人的奇妙际遇。

  在小范围的试掘后,1976年,卫奇和队员们在此开始了正式发掘,不断出土的石制品、野马的牙齿、野牛的化石,让队员们越来越确信,此处曾是人类活跃活动的区域,他们默默期待着人类化石的出现。

  惊喜接踵而至:顶骨化石碎片、臼齿、左上颌骨化石……当年,考古队就发现了9件人类骨骼化石。随后的发掘中,更多的化石被发现。遗址共出土了20件古人类化石,至少代表了从儿童到老年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十多个个体,被称为“许家窑人”。其中,许家窑6号头骨的颅容量达到1700毫升,有学者根据他巨大的颅容量将其归为“巨颅人”。

  作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重要发现者,贾兰坡将许家窑人的发现认定为“继北京周口店发现北京人头盖骨之后,中国史前考古领域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最新的证据显示,许家窑人距今20万年至16万年,正值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关键期。“为研究中国北方早期当代人的起源和演化、早期智人行为能力提供了关键的材料。”孙永春说。

  值得一提的是,石球是该遗址最具特色的工具类型,多达几千件,大小不一。由于遗址内发现的马类牙化石多达4000余枚,至少代表了130匹野马和90头野驴,推测石球可能是狩猎野马的专门工具,许家窑人也因此被称为“猎马人”。

    赤铁矿 东亚早期人类使用颜料的见证

  展柜中,一块小小的赤铁矿显得有些貌不惊人。它来自下马碑遗址。

  该遗址于2013年启动发掘,发掘面积仅12平方米,对这个小小天地的研究,科研人员却花费了近十年。在该遗址古人类活动面的颜料遗迹区,考古人员发现了研磨盘、研磨锤,同一区域还密集散布着赤铁矿块、粒、粉,土壤被染成红色。2022年,相关考古研究成果登上了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在史前考古领域,“颜料”的出现,意味着审美、信仰、祭祀等精神象征性行为。“这里出现了人类主动研磨赤铁矿的行为,说明当时的人们产生了使用颜料的复杂思维。”孙永春说。这一发现也将东亚早期人类使用颜料的历史提早到距今4万年前,成为东亚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史前人类颜料加工的关键证据,使东方古人类艺术创作、审美、认知表达的历史大大提前。

  在某些石片的表面,科研人员还发现了规律线性排布的植物纤维的痕迹,据此推测,当时的古人类可能已经能将细小石片捆绑起来制作成复合工具,体现了古人类技术和行为的复杂化。

  (记者 牛伟坤 程功)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