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情

从“黑”到“绿”的华丽转身,看张家口钢铁产业的升级“样本”

2025-03-16 09:12:19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在工业发展的长河中,钢铁产业一直是中流砥柱,然而传统钢铁生产对环境的影响也为人诟病。在如今能源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浪潮下,钢铁产业何去何从?当大多数人还在观望时,张家口的一家龙头企业 —— 河钢集团张宣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 “张宣科技”),已悄然掀起一场钢铁产业的绿色革命,走出了一条令世界瞩目的创新之路。你可曾想过,钢铁生产能与清洁能源完美结合,实现从 “黑” 到 “绿” 的华丽转身?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宣科技,探寻这场变革背后的故事。

  漫步在张宣科技的厂区,一座巍峨耸立的氢基竖炉格外吸睛。这可不是一座普通的炉子,它可是全球首例 120 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一期的核心设备。2022 年 12 月 16 日,当这个项目全线贯通时,钢铁行业的格局悄然发生了改变。在氢基竖炉那高温高压的内部环境里,铁矿石与氢气展开了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最终生成直接还原铁和水。这看似简单的反应,却有着石破天惊的意义。它实现了 “以氢代煤”,彻底颠覆了冶金工业的能源结构和工艺结构,宛如一颗璀璨的新星,照亮了传统碳冶金向新型氢冶金转变的道路,成为了业界公认的重要里程碑。想象一下,曾经浓烟滚滚、污染严重的钢铁冶炼场景,因为这小小的氢气,变得清洁、环保,这难道不是科技带来的奇迹吗?

  张宣科技可不止满足于拥有一座氢基竖炉。他们以氢冶金为新起点,不断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狂奔。通过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和工艺,公司的冶金作业 “绿色” 能力大幅提升。这里仿佛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摇篮,不断刷新着 “首例”“首创” 的纪录。持续拓展氢冶金的应用领域,延伸产业链条,掀起了 “低碳钢” 向 “绿钢” 迭代升级的新浪潮。就拿去年底投入运行的全球首条氢冶金绿色汽车板连铸生产线来说,单流板坯连铸机平稳运转,每年能产出 150 万吨高端、绿色低碳汽车板钢材。这些钢材可是汽车制造业的宝贝,能用来生产汽车结构用钢、超低碳钢、汽车大梁钢等高端产品。不仅如此,他们还把直接还原铁运用到特材生产线上,生产出的绿色高端模具钢畅销国内外。这一系列的成果,都源于科技创新这把 “金钥匙”,打开了钢铁产业绿色发展的大门。

  张宣科技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的背后,是强大的科技力量和创新精神在发挥作用。走进张宣科技科创园,你会看到 6 个院士团队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以及 5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这里汇聚了众多科研精英,他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为钢铁产业的绿色转型指引方向。同时,河钢集团积极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为钢铁工业绿色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就像一场知识与技术的盛宴,碰撞出无数创新的火花,让张宣科技在绿色钢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氢冶金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加上张家口发展氢能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让张宣科技在更多赛道上推动绿电绿能与钢铁的碰撞,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张宣科技烟筒山分布式光伏项目已被列入 2025 年市重点建设项目首批名单。这个项目建成后,每年可生产约 8000 万千瓦时的清洁绿电,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6.6 万吨。想象一下,这些绿电如同绿色的血液,流淌在钢铁生产的各个环节,让钢铁生产更加环保、高效。随着绿电直供、绿电制氢、绿色储能等一批绿电绿氢耦合冶金示范项目加快落地,张宣科技新能源产业园将具备年 3.5 万吨以上的绿氢制备能力和 10 亿 kWh 绿电消纳能力,成为培育绿色能源技术研究与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集聚的园区。这不仅是张宣科技的新机遇,更是整个钢铁产业乃至能源产业的新希望。

  张宣科技的这场绿色变革,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与思考。它让我们看到,传统产业并非只能在旧有的模式中徘徊,只要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就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张宣科技为钢铁产业乃至其他传统产业树立了榜样。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