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国内教育

高校“非升即走”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吗?

2025-08-24 08:31:4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近日,多所高校在人才招聘公告中明确提出无“非升即走”要求,引发广泛关注。当“去非升即走”成为新的风向,“非升即走”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它又将走向何方?

  “非升即走”是指新聘教师需在聘期内达到考核要求,晋升到高一级职称,否则就得走人。这一制度源于美国。20世纪90年代,清华大学率先引入“非升即走”,意在打破高校“铁饭碗”,用竞争激活学术生产力。其后,国内诸多高校纷纷跟进。数据显示,很多高校的科研产出在实施该制度后有较大幅度增长。

  然而,高产出也伴生高争议。一是评价标准失衡。晋升标准过度依赖论文数量和项目级别,形成“唯论文”“唯帽子”导向,同时教学、社会服务等职能被边缘化;二是淘汰压力过大。有的高校聘期淘汰率超过90%,1个编制要招来10多位博士“赛跑”,被质疑“割韭菜”,还有的高校“临时涨价”,中途改变聘期前约定的晋升标准,教师们永远不知道做到什么程度才能达标;三是学术生态扭曲。部分高校对青年科研人员“重考核轻培养”,以“数”代评,以“走”代管,这会催生大量“短平快”研究,甚至滋生数据造假、论文挂名等学术不端行为。

  博士生过剩、高校岗位饱和是全球现象,并非中国独有。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38个成员国中,博士学位持有者的数量在1998年至2017年间几乎翻番,并在随后的几年里持续增加。而在中国、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博士增长趋势更为迅猛。这种现象,是目前科研岗位竞争激烈的根源。

  终身教职“僧多粥少”,不少博士拿着低工资干了几年就“非升即走”。一些博士不愿离开科研岗位,在不同高校做了一站又一站博士后,一站2年至3年,直至成为“千年老博后”。《自然》杂志2020年对全球博士后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48%的受访者博士后研究已超过3年,30%的受访者已做了2轮至3轮博士后,甚至有人做了6轮至7轮博士后。

  美国哈佛大学是“非升即走”制度的起源地,也曾因该制度错失英才。美国科学家维克托·安布罗斯,就曾因研究过于“超前”,未能在哈佛大学拿到终身教职,转投其他高校继续其研究,2024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非升即走”制度并非一无是处。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依然符合高校发展需求。但要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进行改革与完善。多所高校高调取消“非升即走”,不是回到“大锅饭”,而是对异化现象的集体纠偏。竞争可以有,但不应只剩竞争。从“淘汰焦虑”到“护航成长”,拐点已至。

  “非升即走”制度到了该改革的时候。评价标准要从“唯成果”转向“多维度”,让课堂质量与论文质量同登天平。聘任期内要从“一考定去留”转向“全过程护航”,让足额启动经费等扶助措施成为青年教师启航标配,并设置中期诊断、延期考核等柔性环节提供试错空间。考核结果要从“学校独断”转向“阳光申诉”,建立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校外同行、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元评聘体系,并配套透明申诉通道,防止“暗箱”与“偏见”。走后的去向要有社会保障托底,职业年金、人才流动市场、跨行业再就业培训等配套要跟上。博士招生要有顶层规划,工、医、商、法等应用性强的学科可适度引导市场化就业创业,文、理等基础学科博士扩招需更加审慎。

  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原创研究,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的从容。当“非升即走”升级为“成长即留”,青年教师不再被倒计时驱赶,而是被梦想点燃,中国高校才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赢得长远未来。(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惠敏)

编辑:苏颖
责编:王卫
审核:闫振寰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