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实践中,桥西区下东营小学立足地域特色与教育实践,将红色基因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通过戏剧教育、行走党课、课程融合及文化活动等多维路径,打造“可听、可见、可体验”的思政教育体系,让红色精神在校园中生根发芽。
戏剧育人承薪火,红色经典映课堂。作为市戏剧教育试点学校,下东营小学以“培根铸魂”为使命,将红色剧目排演作为思政教育的鲜活载体。戏剧社团排演的红色经典《红岩·江姐》,以舞台形式重现革命先辈在烽火岁月中的英勇无畏,师生在沉浸式演绎中感受信仰力量,让红色精神如明灯指引方向。此外,学校以戏剧教育为纽带,融入“营蕴八名”跨学科阅读课程。通过戏剧排演、文本研读等方式,让学生在红色故事中理解历史内涵,实现艺术熏陶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使静态的红色基因转化为动态的精神传承。
行走党课寻根脉,地标为书悟初心。张家口的历史地标是天然的思政课堂。下东营小学开展“行走的党课”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堡子里、大境门、清河影视城等地,让青砖古建成为活教材。当学生指尖触碰城砖、目光掠过烽燧,不仅读懂张家口“武城商埠”的千年脉络,更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明晰新时代建设家乡的使命。这场行走的党课,让红色基因从历史课本走入现实场景,成为刻在血脉里的精神路标。
课程融合融经纬,全学科里育新人。学校创新“思政+”模式,让各学科成为红色载体:语文课上,齐娟娟老师在《七律·长征》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营蕴八名”活动为契机,收集长征史料,用文字、图画与视频二维码为长征路线图节点注入红色内涵,让长征精神以立体形式呈现;道法课中,三年级《不一样的你我他》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大树”绘制、文成公主进藏故事讲述等活动,让学生理解“石榴籽精神”,认识到民族团结需从日常行动践行;数学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与“工匠精神”,关联几何知识的生活应用价值,渗透社会责任教育;英语课《Unit3 You Did Your Best.》将奥运冠军事迹与知识点串联,以国歌同唱激发爱国热情;低年级课堂同样渗透红色启蒙,如杨怿敏老师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借毛主席挖井事迹让一年级学生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播下感恩与奉献的种子。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思政教育模式,让不同学段、不同学科都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载体,使思政教育有血有肉、入脑入心。
文化活动焕光彩,艺心向党绘新章。“六一”之际,艺术节与美展双花并绽。艺术节舞台上,红色经典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戏剧雅韵、经典诵读等节目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迈与“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战歌碰撞,杜甫草堂的忧思与方志敏笔下的“可爱的中国”共鸣,小萝卜头的“自由”梦想与少年先锋队队歌时空重叠。舞台成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场,让师生在古今交融中感受“强国有我”的使命。美术展览中,“红心燃梦起航”主题作品浓缩党的光辉历程,“国风墨韵丹青”板块展现传统文化创新,学生用画笔诉说党恩,在艺术创作中坚定文化自信。活动将红色精神与艺术教育结合,成为党建与教学融合的生动实践。
今后,学校将以“课程—活动—文化”三维体系为纲,让红色教育可感可学;持续推动“党建红”与“教育蓝”深度融合,以红色铸魂、以文化育人,为学子成长注入精神力量,书写新时代思政教育新篇章。(记者 朱晨晖)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