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表彰善行义举学生,号召同学们学习先进。 李龙 摄
85岁路边摔倒老人的家属来到学校,为施以援手的三名学生送上锦旗。 李龙 摄
4月14日,一位八旬翁骑车摔倒路边,市职教中心二女生毫不迟疑同力施救;6月21日,一名85岁老人散步不慎摔倒,市职教中心三学子毫不犹豫施以援手。多年来,在张家口市职教中心,学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感人事迹层出不穷,其根源在于学校作为“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和“首批河北省党建示范校”所精心构筑的系统化育人体系,将向上向善的价值观通过扎实的日常教育引导,深植于学生心田。
党建引领始终是学校育人的根本保障与方向舵。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深度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组织不仅为办学方向精准把舵,更通过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善德润心”的理念。党员教师以身作则,在课堂讲授、实训指导、谈心谈话中传递正能量,引领广大师生自觉践行社会责任,确保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点点滴滴中得到落实,为学生思想成长奠定坚实根基。
深厚的校园文化与日常涵养是塑造学生品格的丰厚土壤。学校坚持把“上善若水”的文化理念和“日新日上 追求卓越”的校训,贯穿于校园环境建设、课程设置和各类活动中。在日常教育引导中,学校着力打造并反复锤炼学生职业素养的三“金”品牌:持续锻造学生“诚实敬业、阳光自信”的“道德金名片”,这体现在日常行为规范、诚信考场、劳动实践等环节;不断磨砺学生“扎实细致、一专多能”的“技能金刚钻”,通过严谨的实训教学、技能竞赛和职业精神培养;精心铸就学生“精益求精、创新实干”的“精神金钥匙”,在项目学习、创新活动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激发潜能。这种三维一体的目标体系,通过日复一日的浸润,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自觉,成为善行义举的坚实精神底座。
高效的正向引导与激励机制是激发善行的关键动能。学校高度重视正能量的发现、传承与放大,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每一次涌现的好人好事,无论是救助摔倒老人、拾金不昧,还是冰河救人等善行义举,学校都迅速响应、精心组织,通过表彰仪式宣传、校园宣传栏和公众号专题推送、主题班会宣讲等多种渠道,第一时间将身边的榜样故事和闪光精神可视化、具象化地传递给全体师生。这种及时、公开、积极的反馈,不仅是对善举的高度肯定,更是最生动的日常德育课,有效释放出善行的感染力,营造出“人人知晓善行、人人崇尚善行、人人争当榜样”的浓厚氛围,强化了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见贤思齐的行为动机。
持续的榜样宣传最终催生了裂变效应,使善行从个体闪光走向风尚长存。制度化、常态化的表彰宣传,有效激发了“一个榜样带动一片”的裂变效应。个体的善举被看见、被褒扬后,迅速感染和带动了更多师生。例如,由党员教师率先垂范形成的“职教小院”志愿服务品牌,以及由受表彰学生团员牵头组建的“孝亲敬老志愿团队”等,成功地将个体的、偶然的善行义举,升华为集体的、持续的、常态化的志愿服务行动。这生动体现了“小事件激活大磁场”的育人力量,个体的道德光芒汇聚成照亮校园的集体光辉,“见贤思齐、择善而从”蔚然成风。学校成功地将感人的“偶然事件”,转化为可复制、可持续的“必然风尚”,这正是其育人体系强大生命力的体现。记者 朱晨晖 通讯员 贾炜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