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国内教育

这些高考谣言,今年别再中招了!

2023-06-09 10:14:59  来源:

今天(6月9日)

部分省份高考将在今天结束

考生与家人打起精神全力以赴的同时

也要小心有人趁乱“浑水摸鱼”

从考生走出考场

到走进大学校门

中间所经历的

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

都可能被诈骗分子利用

所以请千万小心

以下高考诈骗套路

01考前考中阶段

谣言一:可高价购买考试题、答案

提醒:

高考试题属于国家绝密级材料,其命制、保管都在国家规定的保密场所进行,有严格的保密管理措施。

网上发布的“高考真题”“绝密答案”等信息,均为不法分子实施诈骗的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属于违法行为。

谣言二:寻找丢失准考证的考生

提醒:

高考期间,网上经常会流传“某某考生准考证丢失,求转发,帮助考生”等信息。

从以往案例看,经有关部门核实查证,考生根本没丢失证件,信息上提供的电话多为诈骗电话,一旦拨打可能掉入吸费陷阱。

如遇此类信息,建议与公安机关或考生所在考点学校取得联系,未经核实情况下不转发、不跟帖、不评论,不拨打相关联系电话,谨防上当受骗。

谣言三:有人捡到高考试卷

提醒:

高考试卷运送有严格的安保措施,公安武警人员全程押运,全程无死角视频监控,并采取技术手段全程车辆定位,不会也不可能有试卷丢失,请大家切勿轻信,不转发、不评论此类不实信息。

谣言四:短信或电话等形式通知考生存在作弊行为

提醒:

高考作弊是一种违法违规行为,考生在高考中如有作弊行为,会由教育考试部门经核实后按规定流程当面送达有关材料,不会以短信、电话等非正式途径私下联系考生,收到此类信息切勿理会,谨防上当受骗。

02评卷统分阶段

谣言五:评卷老师只顾赶进度不顾评卷质量

提醒:

高考实行网上评卷,阅卷工作严格遵循“坚持标准、统一程序、宽严适度、前后一致”原则,并有严格的质量监控程序,对评卷质量进行全程检查,确保公平公正。

发布此类信息的不法人员往往是为了博流量、蹭热度,无中生有、制造焦虑,切勿轻信此类谣言。

谣言六:进入内部系统更改高考分数

提醒:

自称收取费用后可通过“特殊途径”更改高考分数的信息纯属骗局。

考生成绩在发布前做了多份原始数据存档和数据异地备份,发布网站也设立了严密的防入侵系统,以确保考试数据绝对安全,请广大考生家长切勿轻信,以防上当受骗。

谣言七:提前查询高考分数

提醒:

高考结束后,一些诈骗分子利用考生和家长急于查询成绩的心理,通过微信群、手机短信等渠道发送“提前查询分数”的虚假广告链接实施诈骗。

链接中会要求填写身份证、准考证等相关信息,并交纳一定的查询费用,一旦上当不但会有财产损失,还会泄露个人信息。

省级教育考试机构会在规定时间节点统一公布考生分数,不存在提前查询高考分数情况。

03招生录取阶段

谣言八:利用“内部数据”分析高考志愿,收取高额费用

提醒:

高考报志愿阶段,有不法中介或网站宣称掌握内部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院校”。并假冒所谓志愿填报专家身份,声称“百分百保上”“一分不浪费”,以此收取高额费用。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综合参考教育考试机构和所在中学、有关高校提供的官方信息,不要相信不法机构或个人声称的“内部消息”,自主合理填报志愿,谨防上当受骗。

谣言九:掌握高校招生“内部指标”“机动计划”

提醒:

高校招生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高校招生计划由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向社会公布。

考生、家长应从官方正规渠道了解、确认考试招生政策和信息,切勿轻信蛊惑,谨防上当受骗。

谣言十:某院校能购买补录名额,低分录取

提醒:

一些不法分子常以“计划外补招”“降分补录”为幌子实施诈骗。

实际上,高校招生具有严格规范的录取程序和监督机制,在招生省份未完成的招生计划,须通过公开征集志愿录取,并不存在所谓的“花钱补录”。

正规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一律不能相信。

谣言十一:知名大学招收低分学生

提醒:

所谓“知名大学”有可能是“野鸡大学”,这些学校通常采用容易与知名大学混淆的名称,以虚假的方式招收学生,有的甚至涉嫌伪造售卖虚假学历文凭证书。

考生和家长切勿轻信此类谣言。

谣言十二:申领“助学金”需先交押金

提醒:

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考生身份信息后,假冒教育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以符合“奖学金”或“高考助学金”资格为由,骗取押金或手续费。

考生及家长如果接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部门工作人员电话,声称要发放“国家助学金”“助学扶助款”时,切勿抱有侥幸心理,应及时与当地教育部门或学校联系。

高考骗局虽然花样繁多

但基本都围绕着一个“钱”字

凡是涉及钱财

考生和家长一定要

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不要轻易将自己及家人的信息

泄露给他人

既要金榜题名,又要火眼金睛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刘颖莉

编辑:刘颖莉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