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健康 > 健康生活

扔了可惜,留着不敢用 过期药品和补品该如何处理?

2024-09-06 09:38:42  来源:大众健康杂志

  大多数人都知道药品一旦过期,就应该立即丢弃,不能再次使用,否则不仅不会产生相应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出现毒副作用。但是临床发现,不少人抱着侥幸心理,使用过期药品,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因为节约,觉得过期药品弃之可惜而自行使用。侥幸者仅有某些一过性的不适反应,严重者则被送进医院抢救。那么,如何正确理解药品和保健品的有效期呢?

   

  了解药品的有效期 

  药品的有效期是指药品在一定的贮存条件下能够保持质量的期限。如药品有效期标示为2024年9月,就表示该药在2024年9月30日内使用都是可以的。药品的有效期主要通过实验确定,一方面通过高热等极端条件,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药品成分的变化;另一方面,设定这种药品保存需要的各种贮存条件,如存放于阴凉、干燥处,或原包装中,长期观察药品成分的变化。不仅药品有效成分的含量需要检测,其所含杂质的种类、含量等动态变化因子,也是重要指标。有效期内的药物必须保证有效成分和杂质种类、含量等都符合要求。通常来说,有效期和保质期是一样的。按照我国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过期药品应按劣药处理,禁止流通和使用。

   

  哪些因素会让药品变质 

  造成药品和保健品变质的主要因素有保管不善和长期存放,如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可能会造成药物氧化,或形成碳酸盐;光线照射可促进氧化还原、分解等化学反应,对光敏感的药物如暴露在过强的光线下,药品质量就会受到影响;温度、湿度、微生物和昆虫也是导致药品变质的常见因素,尤其是中药材,储藏时接触到微生物,或发生虫蛀,就会导致变质。

   

  使用过期药品危害多 

  随着药品有效成分的流失,药品疗效会直接下降。患者虽然服用了药物,但不能产生预期效果,例如心绞痛突然发作时,若服用的硝酸甘油是过期的,则很可能无法缓解病情,甚至带来严重危害。哮喘急性发作时使用过期的沙丁胺醇治疗,可能会危及生命。

  过期药品中杂质的种类和含量增加,可能诱发不良反应。对体质虚弱的老年人或过敏人群来说,这些化学产物可能引发严重的毒副作用。

   

  关于过期药品 

  有些观点认为,药品过期一两天依然可以使用;也有人说,中成药不用在乎有效期的要求,中药都是存放越久效果越佳。虽然某些药物具有特殊的保质期,但需要专业人员或通过专门设备才能够确定。即便有的药品药性尚存,但能否满足治疗需要,杂质和毒性物质有没有产生或增加,都是未知数。因此,建议大家不要使用过期药品。

  为保证质量,由草本药物制成的中药饮片保质期不应超过2年,同时需要保证严格的贮存条件。若保管不当,即使在有效期内,也可能发生霉变、虫蛀等。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制成的剂型,本身即为一个混合体,各种成分的稳定性差异很大,超过保质期,即无法保证药效。

  自煎的中药也有保质期。慢性疾病患者常常到医院开中药自煎进行调理,这种中药最好当天喝完。医院或药店代煎的中药,如采用真空包装,最长可以在冰箱冷藏保存2周。但那些富含淀粉、糖类、蛋白质、脂肪等成分的中药,如蜈蚣、乌梢蛇、枸杞子、黄芪、党参、熟地等,在存放过程中容易发生化学变化。若见药袋鼓起、药液黏稠、颜色异常、发霉起泡或有异味,不论保质期如何,都应及时停用。

   

  关于过期补品 

  与过期药品相似的是过期补品和保健品。不少人误以为,补品、保健品大多含有天然的营养元素,如维生素、矿物质等,不像化学药品或生物制剂那般,即使过了保质期也可以继续吃。其实,很多补品和保健品可能兼有一定的药理活性,或添加了一些中药材的原材料,甚至含有某些西药成分,即便为仅含有氨基酸、蛋白质或有机生物成分的保健品,同样会存在因过期而分解、糜烂霉变、产生杂质或其他对身体有害物质的可能性,这是肉眼难以判断的。

  所以,无论多么贵重的补品或保健品,过期后都应该丢弃不用。

  大家在家庭生活中应及时清点补品和保健品,按产品的保质时间,优先使用保质期短者,在有效期前使用完毕。另外,不可超量服用补品或保健品。由于补品或保健品大多有补益功能,超量服用很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据《大众健康杂志》)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