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疗健康 > 健康生活

社恐,近在咫尺的距离

2024-03-17 08:22:46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我不喜欢和不熟的人交谈。”“我从心理抵触和陌生人说话。”“我不知道该怎么和大家社交。”……当下,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在日常社交中表现出了类似情况,“社恐”一词随之走入我们的视野。何为社恐?为何越来越多的人“贴”上了社恐标签?面对新症候,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正视,又如何去破冰社恐给生活带来的困扰?连日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资料图

  我们对社交“过敏”

  在朋友的极力劝说下,市民刘女士勉为其难与其一同参加了一个沙龙活动。本想着到了现场当位“隐形人”,可与大家围坐在一起,看着其他人侃侃而谈,不时还要交流互动,她越发局促,好像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自己,中途她赶紧趁机溜了出来,顿时如释重负。“别说和陌生人聊天,就是打招呼我都觉得特别不自在。”刘女士形容自己对社交“过敏”。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工作面试成了小林最大心结。回想起去年几次经历,她至今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那无处安放的恐惧。“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我,想想都窒息。快轮到我的时候这种感觉到达顶点,真想不进去了。站在台上,大脑一片空白,脸颊通红,声音打颤,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利索。”每次面试完小林都特别崩溃,可复盘后进入下一次面试,仿佛又回到了原点。而令她苦恼的是,即便自己准备得再充分也会从心里抗拒,结果不尽如人意。

  “在网络上能高谈阔论,能交流畅聊,但现实生活中却判若两人,不仅少言寡语还表现得很拘谨,完全没了屏幕前的健谈。”小敏坦言这种反差自己和几位朋友都存在。在几次相亲和与多年不见的同学见面时,她经常是开不了口或是不知怎么开口,气氛相当尴尬。

  为避免让座和陌生人交流,一向对空位视而不见;每次司机问有没有人下车,我都不敢先吱声;不想在电梯里和同事寒暄,我选择爬楼;准备出门只要听到楼道里有人上下,都是等没声了再开门;从小到大远远看到熟人为了不打招呼,总是能躲就躲;最怕遇到商场里殷勤推销的店员……网络上,网友们分享的“社恐”表现更加多种多样。

  身边的“社恐”标签

  采访中记者发现,自诩“社恐”的人中,不少是通过这种贴标签的方式来寻找安全感,也不乏将其当作“挡箭牌”过滤掉自认为无效社交的情况。

  “第一次在网上看到‘社恐’这个概念时,感觉自己多年难以说出口的‘毛病’被公众认可了,突然有种被懂的感动。”“社恐人”陈女士说。她告诉记者,“不会社交”这个问题一致困扰着自己,从开始的不敢说到后来的不愿说,以致慢慢变得自卑。近几年“社恐”这个词逐渐被大家所接受,甚至可以坦诚地进行调侃,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她的心理负担。

  在社交媒体上,“社恐”群多了起来,抱团取暖,寻求理解和安慰是成员入群的目的。市民王先生便是其中一位。“有种找到‘组织’的踏实,大家社恐的程度各有不同,有时会分享自己的经历,有时会袒露心声说原因,有时还会请教支招,试着迈出克服社恐的第一步。”王先生自称这儿就像一个“树洞”,宽松的氛围似乎让他忘却了自己的社交障碍。

  刚步入工作的小赵在同学眼中随和而健谈,但在公司他却自称“社恐”。“我说社恐只是不想理无关的人,应付不想做的事。”小赵认为无效社交浪费时间,不如把精力留给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上。这是他主动贴上“社恐”标签的主要原因。

  面对时下“社恐”一族的增多,不少商家也应景地推出了“社恐一人餐”“社恐专位”“机器人送餐”“社恐卫衣”“社恐耳机”等一系列关照社恐人群的贴心服务。但同时也有市民表达出了不同观点,认为过于放大“社恐”概念,对特定人群跨越社交恐惧并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反而将他们隔绝在了一个被定义的环境中。

  纾解从内心出发

  很多情况下,大家口中的“社恐”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病理性的“社恐”。

  “正常社交范围内,对处理人际关系有畏难情绪,或者不知该如何处置的,不是真‘社恐’。医学上来讲,‘社恐’称之为社交焦虑障碍,是最常见的焦虑障碍之一,主要临床特征是患者在一种或多种社交场合或表演情境中,出现与环境实际威胁不相称的强烈恐惧或焦虑,并有回避行为。社交焦虑障得患者住往担心自己的言行会被他人审视或负面评价,会在其中承受极大痛苦,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其社交关系和生活质量。”市沙岭子医院心理科主任李育军说,判断是否。

  李育军告诉记者,近几年,明显感到大家对心理情绪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关注。他认为从治疗角度来讲是一个好现象,当明确诊断“社恐”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共病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其实,对于“社恐”人群,他们并非不愿走出孤岛。如何从自我角度来纾解“社恐”的不适,李育军建议可以尝试一些心理方法。首先要找准自我定位,恰当的定位才能在社会交往中不卑不亢,展示真实的自我,而非镜像中的自己;不要去和他人比较,更不要去苛责自己,接受每个人本来的样子,直面自我情绪,告诉自己现在的焦虑只是一个感受,自己有能力控制并战胜它;另外还可以运用反向换位法,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看待事情,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他人,不要追求令人人都满意。这其中,李育军特别提到家庭、父母对一个人焦虑情绪缓解的重要作用,在接纳、理解、关爱的环境中,冰山便会一点点地融化。

  “当然,冰冻非一日之寒,改变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来自家庭、社会给予他们更多时间、耐心和包容。”李育军说。

  (河山新闻记者 韩洁 实习生 郑佳彧)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