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 > 张家口社会

●古老年味 春节,空气里荡漾着食物的芬芳

2022-02-04 10:25:59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年”是收获的象征,“吃”自古就是年节里最重要的主题,和“吃”有关的记忆渗透在文学的脉络中。从古至今,对“年味”的描绘中,食物是从不缺席的。春饼、饺子、年糕,这些都是很家常的平民食物,但是它们在春节的餐桌上是如此的重要,因为它们被寄托了很多美好的意愿。

  舌尖上的春节,荡漾的是心愿和心意的滋味。

  每逢春节,我们的餐桌上都有不少 “硬菜”,但是,用不了几天,大家又纷纷感叹: “吃不动了!”

  新春里流行绿色饮食

  特别会吃、也特别会写吃的梁实秋,唯独谈过年的饮食意兴阑珊,在他的笔下,年菜就是大锅的炖肉、大锅的炖鸡、大锅的炖菜,肉天肉地,吃小半个月。每当看到这里,记者都不禁感叹:到底是有钱人家,伙食真好!春节居然就想吃点素?

  近些年,物资充足,春节里 “轻食营养” “健康养生”成了时尚。其实时尚是历史的轮回,古早的春节食俗还真是讲究吃素的。大概是因为立春和春节挨得很近,翻看古人的记录,立春日和大年初一都有 “食春盘”的习惯。

  东汉的 《四民月令》里记载: “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到了晋代,出现了 “五辛盘”,新年第一天要吃由五种带气味的蔬菜做的拼盘。因为古人认为,春天气温回升,万物复苏,人的气息也该向外发散,五辛可发五藏之气,所以要吃蒜、韭菜、香菜这类 “辛味”食物,散去体内郁气。唐代时,春盘已经发展成一种讲究的迎春食俗,烫白面春饼,里面裹着的芦菔、芹芽、韭黄等菜丝,都是多汁甜美的。从五辛盘到春盘,祈祷身体康健的药膳变成了追求口感的美食。

  清代 《帝京岁时纪胜》里的描写: “新春日,献辛盘。虽士庶之家,亦必割鸡豚,炊面饼,而杂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葱,冲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红萝卜,名曰咬春。”这就很接近现代人所熟知的 “春饼”了。

  吃春饼的习惯传了下来,它们成了家常的食物,然而看起来同样很家常的 “七菜粥”则失传了。按照女娲创世的神话,前六天她造了各种动物,到第七天,她造出人。自汉朝开始,正月初七被称为 “人日”,是新年期间很重要的日子,这一天要吃七种早春蔬菜做的粥羹。 “春之七草”分别是水芹、荠菜、鼠曲草、繁缕、宝盖草、芜菁和萝卜,除了芜菁和萝卜,前五种都是种水稻的农业地区湿地里常见的野菜。这七样菜的共同点是发芽于深秋,越冬生长,有顽强的生命力,被认为是坚韧品格的象征。想来在中国古代,先民们也是利用野地里看似不稀罕的 “杂菜”,在朴素的食物里寄托着顽强的生命欲望。

  “春盘”和 “七菜粥”最初都有药膳的意味,那么屠苏酒就明确是种药酒。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的这句诗,可能是所有关于春节的诗歌中最喜闻乐见的一句。诗中的 “屠苏酒”起源于晋代, “屠”是 “割”的意思, “苏”是指腐草,割腐草入药,做成酒。古人认为,全家老少在新春时饮下这种药酒,能 “不病瘟疫”。 《酒律》说,新春饮酒须从少到老轮流,最年长的最后连饮三杯。苏轼曾写下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用笑傲岁月的豪情面对迢迢的时光。

  舌尖上荡漾心愿滋味

  《诗经·小雅·楚茨》 有“尔肴既将, 莫怨具庆, 既醉既饱, 小大稽首” 的欢庆画面。陆游在 “守岁全家夜不眠,杯盘狼藉向灯前” 的夜晚, 感叹光阴飞逝。老舍在《北京的春节》 里写 “除夕真热闹, 家家赶做年菜, 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冰心写小时候看母亲 “挽上袖子, 往大坛子里装上大块大块的喷香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 白糖和各种香料卤的卤肉, 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陈忠实回忆童年的腊八粥、 五香圆饼、 豆包和包谷面馍, 写下 “过年真好! 天天过年最好!” 这样朴素真诚的句子。

  舌尖上的春节, 荡漾开的全是心愿和心意的滋味。

  对 “年味” 的描绘, 饺子是不缺席的。 这种平民食物能在年节中垄断了餐桌上的地位, 是因为它被寄托了很多美好的意愿。

  在北方, 饺子是年夜饭的主角。传说饺子的源起是为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结束混沌状态, 所以, 早期的 “饺子” 和 “馄饨” 是一种东西。 南北朝时, 饺子煮熟以后, 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 确实更像如今的 “馄饨”。

  在唐代, 饺子的花样多了起来,能做出20多种花样和馅料。 现在西安有一种 “仿唐宴”, 是以各种各样的饺子组一桌宴席, 这不是今人附会造出来的新风尚, 而是确实有籍可查的。 元朝称饺子为 “扁食”, 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 出现了诸如 “饺儿” “煮饽饽” 等有关饺子的称谓。这种食物的名称变迁, 伴随着它的流传地域的扩大, 最后定格为今天通称的 “饺子”。

  相比饺子, 年糕是不论南北都要在年节期间必备的食物。 年糕别名“年年糕”, 和 “年年高” 谐音, 寄托着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的心愿。

  回溯到春秋时期, 米糕是日常食物, 并不刻意在春节吃。 到汉代, 吃糕是重阳节的习俗, 因为 “糕” 和“高” 同音, 取 “步步登高” 的美意。 春节吃糕的习俗、 以及 “年糕”这个词的由来, 始于唐, 普及于宋,盛行于明清。 北方各地的年糕虽原料、 做法细节有大不同, 但终归都是甜糕。 到了南方, 年糕的吃法就多了, 能凑出小半桌菜。

  吃这件事上, 其实 “甜派” “咸派” 之争并不重要, 因为渴望生活美好, “年年高” 的心愿是不分甜咸、不分南北的。(张家口日报记者 王宸胤)

编辑:李雅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