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张垣人物

张万山:用藏品讲好张家口故事

2023-04-19 10:26:25  来源:张家口日报

  张万山正在介绍他收藏的一对石狮子 赵娜 摄

  记录清代清水河灌溉的石碑、雕刻精致的莲花底座、栩栩如生的剪纸、记录蔚县剪纸历史的老书……每一个物品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它们静静躺在东方博物馆中,供人们参观品味。

  东方博物馆位于张家口经开区姚家房镇东房子村,由张霓霓建立,分雕石园、老物件展馆、纸质展馆三个展馆,展出的藏品有数千件。其中,“雕石园”是2016年最先建起的。博物馆建成离不开张霓霓的父亲张万山。

  张万山今年88岁,年少时曾在北京市通州区上学,经常与同学结伴到故宫游玩。从那时起,他就迷上了历史文化。之后,他开始收集关于家乡的各种奇石、瓷器、建筑构件、农耕工具、剪纸等老物件。

  退休后,正赶上城市大发展,很多老旧平房被拆除。有一次,张万山经过一处拆迁现场时,看到一个雕刻精细的抱鼓石,被扔在垃圾堆中无人问津。“抱鼓石反映的是建筑文化特色,扔了可惜。”于是,他雇了一辆小推车,将抱鼓石“捡”了回来。此后,哪里拆房子,张万山总会去现场,希望能捡回一些被人们忽略和遗忘的“文化”。

  在父亲的影响下,张霓霓爱上了“捡”石头。起初,父女俩是“捡”石头,后来,随着对雕石文化研究了解地深入和喜爱,就变成了“淘”石头。那块清代时期记录清水河灌溉的石碑,就是这样被张万山和张霓霓“淘”回家的。

  2016年,张霓霓得知王安房村一村民家中有一块精致石雕,于是带着张万山去看,石头上落满了灰尘,被扔在院子里任凭风吹雨打。仔细观察,发现这是一块石碑。将石碑“淘”回来后,为了更好地保护石碑,张万山对碑文进行了研究、补缺、翻译。石碑正面的碑文较为清晰,记录的内容是,在清朝时官府出面制定了农田灌溉时的用水公约,规范了两岸居民的用水规则,惠及两岸百姓。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就这样公诸于世。

  东方博物馆中展出的大多数物品旁边,都有一小段对物品的介绍或批注,每字每句都是张万山亲笔所写,表达着他对展品背后文化的理解和感悟。“每个藏品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或是文化历史,只是展现出来并不够,写下和它们有关的文字,才能让更多人体味这些藏品的意义。”张万山说。

  张万山对于老物件的迷恋不仅在于各种奇石,还有瓷器、建筑构件、农耕工具、剪纸、书籍等等。“蔚县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全国知名,应该让更多的城市孩子能够就近观赏到这种艺术。”张万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在雕石园和老物件展馆布置完成后,他便又布置第三个展厅——纸质博物馆。

  在东房子村一片四方规整的红砖瓦房间,一座圆形的灰色建筑颇显不同,这里便是2022年布置好的纸质博物馆。展馆面积不大,内部是环形的结构,内圈有四个房间,展示着蔚县剪纸大家的作品、蔚县剪纸制作的老挂历、记录蔚县剪纸的书籍等,外圈则是挂满了其他地区的剪纸作品,让大家更能体会剪纸艺术的魅力,也更明显地感受到蔚县剪纸的不同之处。

  在一众蔚县剪纸作品中,有一套任志国的作品,5个福娃穿着红棉袄戴着老虎帽,有的脚踏滑雪板,有的手持冰球棍,活灵活现地将我市冬奥会赛场比赛项目展现出来。为了收集这些剪纸,已到耄耋之年的张万山跟着女儿、孙子,几次到蔚县拜访名家,购回这些珍贵的剪纸。

  每天凌晨三点半,张万山早早起床后,他便坐在书桌边看书写字,几十年不曾改变。

  “让老物件‘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张家口的故事,是父亲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张霓霓说。对于父亲的愿望,张霓霓总是不折不扣地努力完成。正因如此,张万山的一腔热爱得以实现,用一件件老物件留住一段段乡愁,让一件件藏品点燃文化自信……(记者 赵娜)

编辑:张燕梅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