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今天我和柳大哥继续给大家说说吃藜麦的好处,有需要的抓紧时间拍,都是现货速发。”4月3日上午,张北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一个直播间里,主播“海哥”和柳志强默契配合,一边介绍藜麦的营养价值、食用方法,一边和网友交流互动。
柳志强今年50岁,来自张北县二台镇兴隆洼村,是张北县坝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前不久,国家公共文化云2023年度榜单发布,柳志强入选“2023乡村网红榜”。
2016年,为照顾年迈的父母,柳志强从一家报社辞职,返乡创业,试种当时家乡很少有人种植的藜麦。2017年,他成立张北县坝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坝黎公社”商标。然而,就当他从村里流转出1000亩土地准备大干一场时,现实却给这位返乡游子泼了一盆冷水。
“当时经验不足,种子埋深了,加上气候干旱,600多亩藜麦颗粒无收,赔了五六十万元。种地大有讲究,不服不行啊。”柳志强说。抓紧给自己补短板,他专门跑到青海、山西等地学习藜麦种植。2019年,藜麦产量总算上去了,可销路又成了新难题。
“2020年春天,县里来了个阿里巴巴乡村振兴特派员,帮我们注册了电商店铺,教我们搞直播带货。我这才意识到,咱们的农产品通过网络也能走向全国各地。”柳志强抓住机会,让手机变成“新农具”,把直播变成“新农活”。
平时,柳志强在张北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里直播,秋收时节,就把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从零到万一点点积攒粉丝,他们把张北藜麦卖到了全国各地。“淘宝、抖音等都有我们的账号,线上线下订单加一起,一年毛收入能有一百多万元。”柳志强说。
合作社收益稳定,“拿地入股”的村民们也有了稳定收入。“我把家里的30亩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收入近万元,等到农忙的时候,家里人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每个人一天工资能有100多元甚至200元。”兴隆洼村村民苏志军说。
“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我会一直坚持下去,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柳志强信心满满。
(来源:《河北日报》记者王峻峰)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