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依山而建,起伏的山形建筑与和缓的山坡融为一体,琴弦般的建筑立面与场馆边的树林交相呼应,形成一道现代建筑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独特风景。
走进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冬奥主题展品,不仅能回顾世界冰雪运动历史和发展脉络,还能细品历届冬奥会的精美实物和精彩故事。
捐建凝心聚力
走进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一份收藏于玻璃框内的特殊手稿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这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 顾拜旦写于1929年的手稿, 它最珍贵之处在于顾拜旦存世手稿本就不多,而这份又是其中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奥委会五环标志官方信纸上书写而成的。
除了顾拜旦手稿, 馆藏的12把历届冬奥会火炬也颇引人注目,其中,1952年挪威奥斯陆冬奥会的火炬格外珍贵。这把火炬见证了冬奥会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点火仪式,火种采自挪威著名滑雪运动员努尔海姆家中的炉火。
此外,博物馆里有很多海外华侨华人捐赠的藏品,包括历届冬奥会以及冰雪运动会相关的门票、服装、证件、邮票等,其中仅邮票就超过2000张。
“捐建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是侨界以实际行动支持北京冬奥会的重大举措。”市侨联党组书记方飞说,2019年,中国侨联向全球华侨华人发出“捐建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及征集相关展藏品活动倡议书,广大海外侨胞、归侨侨眷、侨商侨企和各级侨联组织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共捐款1.6亿元人民币,征集国内外藏品6000余件,充分展现了广大侨胞心系桑梓、爱国爱乡的深厚情怀与侨界助力国家大事的作为和风采。
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总投资约3亿元,主体建筑总面积24035平方米。现代靓丽的冰雪博物馆,凝聚了全球华侨华人的倾情付出。
赏华夏踏玉行
中国古代冰雪活动主要发生在东北、 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 我们从传世文献中可窥见一二。 此外,在日常饮食、建筑生活中,中国人对冰雪的利用也很早就开始了。
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第二展厅“华夏踏玉行———中国冰雪运动展”,主要展示中国古代冰雪运动、近代冰雪运动传入中国、建国后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以及冰雪小镇崇礼冰雪产业的发展。
“这幅辽代 《滑雪板制作图》,原画为绢本,高65厘米,宽400厘米。 画面自右向左描绘了锯树取材、砍制长木枋、砍制滑雪板、安立木、栓滑雪板、滑雪等场景。”崇礼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这里陈列的工具是由新疆毛皮滑雪板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用来制作毛皮滑雪板的工具。在阿勒泰,有些居民至今仍在制作和使用传统毛皮滑雪板。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族毛皮滑雪板制作传承人说:“以前交通不方便,出行主要是靠毛皮滑雪板,现在交通发达了,毛皮滑雪板主要用来参加一些比赛或文化项目。”
很多观众在曾侯乙铜冰鉴图片前驻足,这件“冰鉴”,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它由内外两件器物组成, 外面的器物叫 “鉴”, 可以理解成一个 “大盆”,里面的器物叫“缶”,是种酒器物,鉴、缶之间就能装上冰块,用来冰酒。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梦溪笔谈》冰床滑冰场景,则是根据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对冰上活动的记录所复原的场景。沈括提到,北宋时期有一种以人力牵拉的冰上游戏,是在木板上铺上一些垫褥之类的轻软暖和的物件,两三个人坐在上面,让一个人拉着在冰上滑行,这种活动叫做 “冰床”“凌床”或“拖床”,因为这种活动最早是由北方的少数民族发明的一种交通工具,所以也叫做“胡床”。
展厅中《冰嬉图》是一幅表现冰嬉场面的宫廷绘画,是清乾隆年间由张为邦、姚文瀚、福隆安等共同绘制。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描绘了腊月初八太液池冰嬉的场景。
观冰雪梦之旅
中国冰雪活动历史悠久,但基本停留在娱乐、实用的层面,未能发展成为竞技体育运动。现在的各类冰雪赛事中的冰上运动项目、雪上运动项目基本可认为是在晚清民国时期,传入中国的冰雪运动基础上发展而来。
哈尔滨是中国冰上运动发展的前哨。1910年前后,俄国人在哈尔滨南岗区修建了“扎牙斯”滑冰场。当时滑冰场的经营方式已初具现代商业型,吸引了大批中外滑冰者。
展示中,1917年 《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杂志上刊载的文章《体育之研究》,吸引了很多观众,大家在此了解到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体育运动,既是倡导者,又是践行者。1917年4月,毛泽东以笔名“二十八画生”在《新青年》杂志第三卷第二期上公开发表 《体育之研究》,第一次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理念。 毛主席阐述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四大作用,同时提出了学校教育要 “三育并重”,“体育占第一位置” 的思想,奠定了毛主席体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基础。
“北海的冰场在清代是皇家‘阅冰’地点之一。1925年8月,曾经的皇家禁地北海公园对外开放, 当年冬天, 冰场就向公众开放。每年还会举办化装溜冰大会,一般在元旦和小年前后。”崇礼区文教工作者张军给随行的朋友介绍,这里展出的1930的《北京画报》就有一版溜冰专刊,报中写着“北平之溜冰戏,可称青年人最时髦之社交的玩艺儿”,我们可以看到穿着不同风格服饰的溜冰者,甚至还有化装成哈巴狗和梅花树的人。
现在的北京,在民国时期叫北平,北平群众一直有“冰嬉”的习俗。北平冰场众多,人们滑冰锻炼身体,也当做一种体育社交活动。冰上运动发展迅速,1930年12月,北平摄影社发行的《溜冰术》是目前所见中国第一本专门介绍冰上运动的书。在这份珍贵的藏品前,观众仔细端详。
此外, 在第二展厅还展示了中国速滑的第一位世界冠军罗致焕,以及雪场设备发展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崇礼城市吉祥物 “金花鼠”,活泼可爱的形象,独具匠心的设计, 突出了崇礼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记者 郝莹玉)
短评
“一起向未来” 的见证
郝莹玉
崇礼华侨冰雪博物馆丰富的展品来之不易。为筹集冬奥会主题相关展品,全球各国的华侨华人出钱出力,四处奔走,寻得不少收藏精品。
参与筹建冰雪博物馆,拉近了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的距离。海外侨胞捐赠的藏品陈列在冰雪博物馆,这如同一条情感纽带,让侨胞在国内多了一份牵挂。作为海外侨胞,为祖(籍)国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愿望。冰雪博物馆藏品征集,让海外华侨华人这份心情有了表达的窗口,让侨胞对北京冬奥会的热望有了实体寄托。
北京冬奥会期间,华侨冰雪博物馆成为观众观看比赛、举行庆典活动的场地。冬奥会结束后,这里将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生活的活动中心,这里更是北京冬奥会一道亮丽的风景。未来,博物馆还将发挥在服务全民健康国家战略,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促进世界冰雪运动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博物馆具有存史育人的作用,讲好海内外华侨华人与奥林匹克的故事。丰富的展陈形式,也将加强与国内相关博物馆和国际同行的交流,发挥独特优势,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是全球华侨华人共同的荣耀。为这项冬奥事业做添砖加瓦的工作,是全球华侨华人的共同心愿。有了冰雪博物馆,北京冬奥会的记忆就有了归处。我们相信,无论什么时候,全球华侨华人来到冰雪博物馆,看到这些展品,就像重回北京冬奥会激动人心的赛场,亲眼目睹历届冬奥会的发展历程。无疑,这也是全球华侨华人与祖(籍)国携手“一起向未来”的见证!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