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新闻 > 阳原县

壮大特色产业 振兴一方经济———张家口阳原县毛皮产业发展综述

2017-11-28 11:02:46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壮大特色产业 振兴一方经济

  ———阳原县毛皮产业发展综述

  通讯员 田建辉 张晓英 刘俊峰 付有才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吕永清 摄影 郭宏 仝辉 梁涛

  阳原县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同时也是毛皮文化的发祥地,人类在此经历了200余万年的进化过程,利用动物毛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

  近年来,围绕打造国际领先的京西北裘皮加工集散中心,提升全球最大的毛皮碎料加工基地,阳原县深入实施文化引领战略、名牌带动战略、标准化战略、技术支撑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在全国毛皮行业整体布局中,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全力打造集特种养殖、原皮交易、硝染鞣制、碎皮加工、成衣制作、产品销售、技术研发、文化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集群,叫响中国毛皮文化发祥地。

  注重文化引领战略 叫响中国毛皮文化发祥地

  据考古研究发现,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10万年前的阳原侯家窑人,就开始用石器切割兽皮,束石打猎。旧石器时代晚期,阳原虎头梁人已学会磨制骨针、骨锥,缝制皮衣。距今约五千年左右,华夏人文初祖———黄帝,从陕西渭河流域迁徙至泥河湾盆地、桑干河流域,发现桑干河两岸盐碱滩地可使动物毛皮变得柔软绵滑,于是在部落里全面推广和普及,这就是最原始的鞣制技术。

  现今,阳原境内大盐厂、小盐厂、碱洼、碱沟、咸水皂等一些古老的村庄,据说就是黄帝时期毛皮加工场地的遗迹。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启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当之无愧地成为毛皮文化的开山之祖,阳原便理所当然成为中国毛皮文化发祥地,并得到业界认可。

  阳原县委、县政府以此为据,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收集大量史料和实物,投资4500万元兴建了国内首家展示毛皮文化的专业博物馆,展馆面积4300平方米,集中展示阳原毛皮文化的起源发展,见证阳原毛皮文化的厚重内涵,助推阳原毛皮产业发展壮大,全力打造中国毛皮文化发祥地。

  毛皮文化博物馆于2016年10月通过了基建和布展验收,于10月15日正式开馆。开馆后,毛皮文化博物馆得到了中国皮革协会、地方各级协会以及业内专家领导和各级党政领导等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定,先后有辽宁佟二堡、河北昌黎、蠡县等地业内人士慕名而来参观学习、交流经验。毛皮文化博物馆作为中国毛皮文化发祥地的有效载体,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

  在此基础上,阳原县积极对接省、市文物局,争取评定毛皮文化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继续深入挖掘整理毛皮文化相关史料,争取上级文化部门的支持,将毛皮碎辅料加工工艺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创作以毛皮为题材的文化作品,进一步丰富阳原毛皮文化的内涵,叫响毛皮文化发祥地。同时,紧紧抓住2022年举办冬奥会的历史机遇,全力抓好毛皮文化与泥河湾文化、民俗文化、温泉文化的深度融合,精心谋划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板块。

[!--empirenews.page--]

  突出标准化战略 打造中国京西北裘皮加工集散中心

  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阳原县瞄准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实施产业兴城,全力推进毛皮循环经济园区建设。

  ———阳原县投资6.5亿元,建设阳原国际裘皮城,该项目2012年4月开始启动,按照4A级经贸旅游景区和五星级商贸专业市场标准建设,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是京西北单体建筑规模最大、功能设施最完善的毛皮专业市场。2013年10月正式开业运营以来,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推介,基本实现了营销两旺,商户入驻率达100%,吸纳就业5000人。2016年销售旺季实现销售额24.2亿元,客流量65万人,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成为了毛皮产业的龙头和阳原的一张靓丽名片。

  ———投资636万元,建筑面积3303平方米的毛皮技术培训中心已投入使用,累计培训加工、销售人员5200多人。今后将邀请国际、国内毛皮专业师资队伍,举办毛皮专业知识培训,并联合市工信局中小企业培训中心、县职中在阳原建立毛皮专业培训基地。利用张家口永盛毛皮硝染有限公司日处理800吨污水的能力及环评准入条件,按照规模适度的原则,以超前的理念为指引,在环境建设上始终追求高标准。污水实行三级处理,即车间、园区和市政污水处理。污水处理厂采用了国内先进的催化氧化复合反应床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后达到GB 一级A标准,大大超过环保部执行的间接排放标准。并且实现80%以上的中水回用。以此为基础,引进了阳原县新元素鞣制公司入驻硝染基地。公司正常运营以来, 日鞣制狐狸皮3000张, 貂皮10000张,加工后的皮张毛色亮丽清晰、皮板光洁柔软,生产工艺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入驻阳原的服装加工企业奠定了基础。

  ———中国毛皮产业电子商务基地项目于2016年10月31日与与北京网库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约。项目一期投资2000万元,是由阳原县政府与北京网库集团合作共同建设,依托国家“百县千亿工程”,重点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地标性产业电子商务聚集区和电子商务培训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推动1000余家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平台,全面开展企业及电子商务应用,构建起同行业的网上产品认证中心、大数据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对加速毛皮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和振兴县域经济意义深远。

  几年来,阳原毛皮产业基本实现了由原来以碎皮加工为主的初级形态向集“动物养殖、原皮交易、硝染鞣制、碎皮加工、成衣制作、产品销售、培训研发、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的初步转型。2014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第二批“皮毛制品外贸转型示范基地”,阳原国际裘皮城于2017年1月被中国皮革协会授予“五星级专业市场”荣誉称号。2016年全县毛皮产业总收入达到30多亿元,毛皮产品实现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83%。从业人员达5.2万多人,已成为全县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第一主导产业。

[!--empirenews.page--]

  强化创新驱动战略 提升全球最大的毛皮碎料加工基地

  阳原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碎皮加工技术优势,扶持中小加工企业和加工户改进工艺,变阳原制造为阳原创造。在国家皮检中心的有力支撑下,逐步建立以阳原碎料加工工艺为基础的国际标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阳原碎料加工在全国全球毛皮行业的领先地位。

  从1992年起,阳原县凭借 “碎皮加工”技艺,首批承接天津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的缝制皮褥子,开始打开销路,依靠“碎皮缝制”与“穿网编织”两大技术,精心培育“碎皮缝整”和“整皮碎用”两大特色,缝制的技艺精湛,拼对的形式多样,丰富了裘皮的毛色纹路与观感、质感,越来越被国内外毛皮经销商所关注和信赖。全县初步形成了“数乡一业,数村一品”的区域布局,并带动了宣化、怀安、蔚县、山西阳高、大同等周边地区毛皮加工业的发展, 辐射半径达100多公里,几乎村村是工厂,户户是车间。毛皮企业和加工户达到2480多家,年可加工各类毛皮材料1000多吨,占全国毛皮碎料加工总量的80%。全县从事毛皮加工、营销的有5万多人,其中从事毛皮碎料加工的农民就有3万多人。

  1996年,阳原县成立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张家口北元皮毛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北元牌”高、中、低档裘皮服装和编织产品,这在当时有效地改变了阳原县皮毛行业以生产皮褥子为主要产品的状况。在该公司的带动下,云腾、华益、通盛、屈氏等数十家皮毛公司纷纷改进工艺,大力开发新产品,由简单低档褥类加工发展到毛皮服装加工。先后有北元、北国屈氏、温美莎、宝美毛等品牌获得全省著名商标,年可生产各类裘皮服装服饰50多万件,实现产值达20多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辐射北京、天津、内蒙、山西、河北等地。

  阳原县把碎皮缝制作为全县扶贫攻坚的第一主导产业来抓,重点扶持有毛皮加工意愿的贫困户每户一台缝皮机。累计发放缝皮机7673台,涉及全县49个村,2.47万贫困人口。毛皮产业覆盖全县5.6万多人,已经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第一产业,据初步测算,毛皮产业收入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达到1500元。2012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皮革协会授予 “中国毛皮碎料加工基地”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起点上, 阳原县正在稳定毛皮销售渠道,扩大养殖基地面积,推广标准化养殖技术,壮大龙头企业,完善市场体系,全力实现毛皮产业链向专业化转型, 助推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力争到2020年,全县毛皮行业年产值达到80亿元, 市场营销额达到100亿元,出口创汇突破1亿美元,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

[!--empirenews.page--]

  看!阳原“毛毛匠”巧手拼出华丽裘皮衣

  通讯员 田建辉 仝辉 张晓英

  阳原县素以“碎皮加工”闻名天下,至今流传着古老技艺“毛毛匠”。毛毛匠艺人是怎样制作皮料的?今日笔者就带您走进毛毛匠家中,体验一次碎皮加工的独特手工技艺。

  在阳原县西城镇的一户皮匠郝贵银的家中,笔者看到屋里挂着做好的整张貂皮,地上堆满了碎毛皮,一张桌子摆在正门口,这就是郝贵银的工作台。

  郝贵银介绍,他家购买的碎皮是貂皮碎角料,100斤貂皮碎角料价格是200多元。笔者随便抓起一把碎皮,观察看碎皮的长度不足一个拇指大小,普通人看过去都会认为是可以丢弃的物件。郝贵银说,这些就是碎皮加工的原材料。所谓碎皮加工,就是整皮价格过高,他们收购非常细碎的毛料,图的就是价格低,挣手工钱。

  郝贵银向笔者展示了将碎毛制作成整皮的过程。首先,他将这些碎毛皮尽可能的拉伸铺平,然后一小条一小条的缝合起来,“这个做起来就要耐心、细心,不怕麻烦。”同时为了整张皮褥的美观性,还要做好颜色搭配,加工整理。简单来说,把千块碎毛缝在一起,没有高技术但求坚持不懈。

  据中国皮革协会名誉会长张淑华介绍,碎皮种类有很多,可以二次加工做成衣服、皮带、衣领、袖子等。在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祖先已懂得缝纫的原理,将猎取到的各种野兽皮毛缝制成衣服,开始了穿着兽皮的历史,自此拉开了中国碎皮加工历史的序幕。

  张淑华说,碎皮加工是一门独特的皮毛加工技艺,其加工历史在阳原可谓源远流长。阳原泥河湾是东方人类的发源地,人类在自身进化发展的同时,必然经历了利用动物毛皮的全过程。如今,全国90%的碎皮在阳原进行二次加工。

  据皮管局陈永富介绍,阳原毛皮加工始于金、盛于清,碎皮加工技艺流传至今,有很大的传承性。碎皮制作工人以加工边、头、尾、腿等方式,将貂皮碎料用不同的花色拼接成不同款式,技艺享誉全球。

  陈永富透露,如今,阳原专门从事毛皮加工的手工艺人已达到5万多人,阳原碎皮加工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已和世界相接轨。

  “东城镇传统皮毛业有上百年的历史。为了扶持皮毛产业的发展壮大,镇村成立了皮毛协会,坚持在政策上‘放’、资金上‘帮’、环境上‘创’、典型上‘塑’、产业上‘扶’。对发展皮毛产业贫困户,争取了300万元贷款资金买来缝皮机,变手工缝制为缝皮机加工,提高皮毛产品质量档次,用精品拓展市场,让皮毛业在农村经济建设中扛大梁。”东城镇东城村皮毛协会会长武贵斌告诉笔者。

编辑:荆丽娟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