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即时新闻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县区新闻 > 宣化区

群众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宣化转型记(七)

2023-09-05 09:24:07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宣化区增绿提质,为群众提供更加舒适便利的休闲场所。 陈晓东 摄

  积极有效的治水增绿,让空气持续优化。

  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让民众出行便捷。

  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教育彰显公平。

  城乡联动的医疗保障,让百姓就医便利。

  ……

  增进民生福祉,是一座幸福之城最好的注解,也是宣化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生命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顺民心,厚民生,在宣化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卷轴上,增进民生福祉是一条贯穿始终的重要脉络。

  近年来,受新冠疫情冲击和产业转型影响,宣化区就业岗位缩减,部分群众收入减少,各类矛盾隐患增多,特别是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反映量每月近千件次,一度占到全市总量近1/5。按照市委书记赵文锋指示要求,宣化区集中开展了为期半年的“群众无小事”专题警示教育活动,站稳群众立场,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反映较多的供暖、教育、就医、出行、就业、空气质量等问题入手,累计解决群众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2.1万件次,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冬病夏治”保供暖

  冬季供热工作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关系着百姓的冷暖和社会的稳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梳理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诉求范围,供热是宣化区群众诉求高频难点问题。

  2022年采暖季结束后,宣化区供热办组织区内供热企业针对上一个供暖季运行中发现的问题,确定了检修项目,并在4月初制定了《2023年度供热系统检修维护计划》。

  对于供热来说,一年只分“两季”,即5个月的供热季和7个月的供热准备季。当下,正是准备季里“冬病夏治”最忙碌的时候,“不放过一个隐患,不漏检一台设备”,宣化供热企业持续对供热设施管网进行全面检修维护,确保供热设备稳定运行,保障今冬供热质量。

  截至目前,宣化区整治问题集中小区24个,更换二次管网35公里。已完成清洗除污器132个换热站、站内阀门保养132个换热站、站内保温75个换热站、电气检修工作132个换热站,庭院控制阀门内漏更换108个,楼道立管顶层排气阀维修112套,庭院管网阀门井室内温度表、压力表、旁通管拆除120个。

  此外,换热站技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相关技改工程已经开始施工,目前已经完成47个换热站技改工作,剩余工作在9月30日前全部施工完毕。

  和供热一样,供水、供电、供气也紧密联系着民生。结合“群众无小事”专题教育警示活动,今年宣化区新建改造供水、供气管网10.2公里,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城区管网使用年限过久,存在管道老化、供水压力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欢迎地大“回家”

  “时隔36年,河北地质大学在宣化建设分校区,是与宣化‘再次牵手’‘再续前缘’,古城人民热烈欢迎河北地大‘回家’!”2021年4月16日,在河北地质大学宣化校区签约仪式上,宣化区委书记张聪道出了广大宣化人民的心声和期盼,众多地大学子热泪盈眶。河北地质大学宣化校区签约仪式举行消息一经发布,报道点赞迅速突破百万,宣化人民和地大师生产生了强烈情感共鸣。

  “地大”与宣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浓厚的感情基础。1953年,由李四光、何长工选址宣化区,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宣化地质学校;1971年,学校更名为河北地质学院,增设地质经济管理系;1985年,从宣化开始迁往石家庄,90年代初搬迁完毕。河北地质大学在宣化办学的30多年里,共培养出4名院士、近10万名毕业生以及80%地质勘探管理人才。

  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再续友好前缘,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推动下,经学校与宣化区双方多次沟通,2021年4月,学校与张家口市政府和宣化区政府分别签订了《河北地质大学与张家口市政府校地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河北地质大学与张家口市宣化区政府共建河北地质大学宣化科教园协议》,开展校地合作,共建宣化校区。

  河北地质大学宣化校区成功落户滨河新城,对提升教育事业水平、优化城市建设格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目前,河北地质大学宣化校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届时一所以“实习实训、科研创新、转化创业”为主线,高标准打造符合产学研发展的“一园四基地”将屹立在洋河之畔。

  2021年,张家口启臻学校入驻宣化区,为宣化“百年教育”名片上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三年来,启臻学校凭借着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效的教学方法、优良的生活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4月22日,宣化一中与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专攻北大”科研合作项目签约启动。项目深度借助北京大学邯郸创新研究院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课题研究成果与专家资源,成立“专攻北大实验班”,定期开展全方位指导和培优,围绕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研究与教学支持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家校共育提质增效。

  从欢迎地大回家,到启臻学校建成投用,再到宣化一中“牵手”北大,无不印证着宣化开放、多元的教育格局快速构建。无独有偶,依托“百年现代教育”底蕴和资源优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开花,宣化这座“全市一流”的教育高地正在加速隆起。

  家门口看上“京专家”

  住在宣化区王家湾乡的刘贵香前些日子身体有些不适,“我们离北京不算远,最开始想着就是抽空去北京做检查。后来听说有北京知名医院的专家在宣化区医院出诊,便让孩子特意了解了一下。”刘贵香告诉记者,孩子们一打听才发现,“家门口”的北京专家越来越多:北医三院、北大肿瘤医院、航空总院、北大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众多北京知名医院已与宣化区的医疗机构“喜结连理”,成立医联体。

  其实,在宣化区,有着像刘贵香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因此,宣化区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积极与北京、天津等地优质医疗资源对接,其中北方学院二附医院、宣化区人民医院、宣化区医院、宣化区中医院同北京一些医疗机构建立了医联体、科室联盟,提升医院诊疗技术水平、服务水平。

  目前,宣化区现有三级公立医院1所,二级公立医院3所,一级公立医院2所,民营医院9所,乡镇卫生院(所)1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村卫生室261个。区域医疗资源丰富,省属、区属、民营等多种医疗机构并存,同时拥有2家区属综合性医院、2家区属专科医院,形成了独具宣化特色的医疗体系。

  为了将区内的医疗资源下沉乡镇,医共体主要成员单位分别与所辖范围内卫生院签约为联合病房;组织卒中、胸痛中心到乡镇卫生院多次开展急性脑卒中知识、院前急救知识培训;派出14名帮扶专家到乡镇卫生院驻点开展工作,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区级医疗卫生服务。

  “堵心路”变成“舒心路”

  “这条路开通以后,幸福感满满,无论是遛弯儿,还是坐车,都挺方便的。”全长1044米的柳川河东路道路续建工程竣工通车后,让附近的居民王雪梅笑逐颜开。

  作为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道路建设是一件促发展、惠民生的大事,对构建城市框架、促进城市均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条条畅通的道路,连接民心民意、关乎民生福祉。打通“断头路”,将“堵心路”变成“舒心路”,让公共交通方便市民出行,成为宣化区近年来城市建设、城乡发展的重中之重。

  宣化老城区南面被京包铁路分隔,北面被京藏高速阻隔,外环路建设,一直是全区群众最为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区划调整以来,新一届区委、区政府立足新的区情实际,大力保护古城、疏解老城、建设新城,统筹实施“东出、西联、北拓、南扩、中优”战略,拉大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布局。

  “东出”——下穿京藏高速,新修了长平北路,与北外环连接,直达北山园区的109广电文化产业基地、华泰扩模升级智能制造基地、水上乐园、健康驿站,带动了东部新区发展。

  “西联”——下穿京包铁路,新修了柳川河西路,连接西新产业园,推动河子西棚改工程,密切与张家口市主城区连接,带动了西部新区发展。

  “北拓”——以高铁北站为轴心,3.7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城全面铺开,高铁站前广场和地下交通换乘枢纽已全部建成投用。下穿京藏高速、北城墙,正在修建皇城桥路下穿工程,目前南北船槽段主体结构已完成,即将下穿高速和城墙,有望年底实现通车,开辟高铁新城与老城区连接的新通道。

  “南扩”——集中推进滨河新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纬六路、经六街等15条道路及综合管廊建设工程,新建跨洋河桥,横跨洋河大桥达到6座,加强了洋河两岸沟通。

  “中优”——加快城市更新,积极改造城市主干道和背街小巷,实施棚改工程,加快老旧小区改造,统筹推进“三供一业”改造和物业进驻进程,推动城市绿化和“口袋公园”建设,拆违拆建还地还绿于民,同时加快老城区内医院、学校、市场外迁进度,促进功能疏解,不断提高城市宜居度。

  其中,北外环于2010年启动建设,由于多种原因,工程推进较为困难,一度停滞8年之久。区县合并以来,区委、区政府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对接协调,加快工程进度,2018年全长20公里的北外环全线实现通车。一位每天通勤张宣两地的宣化居民说:“我现在从宣化到张家口市区,不用再走城里,走区政府后面的长平北路,连接北外环直接上张宣公路,时间缩短了近一半,非常的方便。”

  目前,宣化外环路只有东南外环的一个节点未通,记者从宣化区交通运输局了解到,东环也称宣左一级公路,现在的堵点是土地征拆和高压线路改迁,涉及70多基铁塔、10多条线路,需要大量资金,另外需国家电网批准改迁,政府正在积极筹措资金,预计本月底启动征拆,明年实现全线通车。

  要说宣化这几年道路交通的变化,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出租车司机最有发言权。开了10多年出租车的沈瑞丽说:“这几年宣化出行方便了很多,特别是去洋河南方向,几座桥的修缮和通车,极大地缓解了拥堵。”站在景运大桥上,记者看到,该桥起始于洋河南岸宣左公路,跨越洋河,终点为洋河北岸滨河北路。该桥为载重桥,可供大型货车通行,用沥青铺就的双向六车道和两条双向非机动车道宽敞平坦,最外侧还有两列上下行人行便道,均匀排列的V型墩,错落有致的拱形梁体得到有机组合,宛如海鸥飞翔于水面之上,为整个桥体增添了亮色。

  近年来,宣化区致力于打通外环路、新建洋河桥,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特别是为进一步加强洋河两岸沟通,重修了洋河大桥、新建了洋河二桥、景运桥、京奥桥、胜利桥、宣左桥,六座连接滨河新城与老城区的连心桥、民心桥、爱心桥横跨洋河,“一河两翼”“一环六桥”的城市格局已经成形。

  群众就业有了新出路

  就业创业是民生之本,是百姓的生存之道,是人民的聚焦之点,做好就业创业工作就是做好民生实事。

  近年来,宣化区一场场招聘会人声鼎沸,一个个创业的企业家扬起梦想之帆,一次次充满创意的就业创业活动不断进入百姓视野,就业创业的氛围日渐浓厚。

  2月21日,宣化区“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招聘会在中山广场举行。作为今年宣化区首场大型招聘会,现场人头攒动,不少热门企业被围得水泄不通。现场共有150多家企业参与并发布用工信息,为求职者提供5000多个就业岗位,涉及100多种岗位类型。今年以来,宣化区开展了一系列就业援助活动,积极推动劳动者就业创业、有序返岗。组织开展了10场线上+线下“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招聘会,有力缓解了用工难和就业难的矛盾。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以实体经济为载体拉动居民就业,保障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致富,成为宣化区促进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宣化立足老工业区转型实际,持续培强钢铁、电力、机械、酿酒、陶瓷、建材“六大传统产业”,积极培育冰雪、大数据、可再生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体育文化旅游、绿色农牧“六大新兴产业”,大力抓招商、上项目、促就业。宣钢转型“三大基地、15个项目”快速推进,其中8个项目已建成投产,工人实现了稳定就业;首届装备制造产业大会暨“中国钻机之乡”张家口宣化高质量发展大会成功举办,15个项目集中签约、188个订单现场签订,增加了大量工作岗位……

  走进位于河子西镇朱家庄村的宣化现代采掘公司钻具生产线加工车间,眼前一派繁忙的景象。这个从江苏无锡搬回宣化的企业,主要从事液压气动元件、金属材料、空气压缩机、气动凿岩机械配件的生产和销售,带动周边近百人就业。

  已经在江苏无锡创办钻机企业多年的许文红,为什么选择离开无锡,重回家乡投资创业?宣化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其中以钻机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是传统优势产业。“宣化工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政策优惠、服务到位,劳动力成本相对南方投入较低,很适合企业发展。”许文红说。目前,像宣化现代采掘公司一样,已有多家制造业企业陆续重回宣化。

  “我们终于能开窗户了”

  长期以来,宣化粗放的矿产开采模式和一钢独大的发展模式,尽管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但也随之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原宣化区的钢铁、电力、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一度占全区工业的87%,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占到全市的一半,成为张家口的主要污染源。毫不夸张地说,开发区东部的居民十几年不敢开窗户,半坡街附近的树木和草坪全部是黑色的。

  环境治理,成为摆在新一届宣化区委、区政府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宣化百姓最迫切的需要。

  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近年来,宣化区全面贯彻省、市决策部署,宣钢800万吨钢铁产能全部退出,同时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集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储备林建设、奥运廊道绿化等10项重点工程;累计造林150多万亩,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50.5%;大力治理“散乱污”企业,全面推进清洁供暖,累计完成2.5万户农村“电代煤”工程……

  同时,坚持全域治水、清水润城,开展“碧水”行动,对洋河、柳川河、泡沙河等16条重点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对重点行业、企业污水进行了有效治理,有力促进了水生态系统持续改善。

  多措并举的环境治理方式让宣化区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P M2.5从每立方米78.5微克下降到32微克,P M10从每立方米129微克下降到60微克,优良天数从137天增加至335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省第13位。

  “现在,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是老百姓最大的福分。”宣化开发区的一位居民这样感慨道。

  (记者 杨晓朴 亢春宁 通讯员 闫宗春)

编辑:苏颖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