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源,因山而美,因水而灵,因农而丰,因业而兴,因思而进。
阔步在高质量发展大道上,沽源如何将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如何突破瓶颈更换赛道奋起直追?又如何让当地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高质量发展的红利?……
一连串问号背后,蕴藏的是沽源因地制宜谋发展的深沉思考,是破局发展壁垒的不断探索,是落地新发展理念的持续创新。
谋思路,立足资源禀赋
夏日里的沽源满目盛景,绵延山脉苍翠如黛,湖泊湿地灵动秀美;田地里机械嗡嗡作响,厂房中机器隆隆轰鸣;在这里能感受“风驰电掣”的速度也能领略“铁杆庄稼”的壮观……这就是沽源得天独厚的资源,更是其赖以发展的有力支撑。
沽源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厘清自身优势,找准定位、科学谋划,将特色农牧、生态旅游、新型能源确定为立县的三大主导产业,这不仅因为它们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更重要的是契合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近几年,沽源县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不可否认也确实于某些方面存在发展瓶颈,进入阶段性发展困境。2023年,该县主要经济指标与兄弟县区相比、从绝对值上来看居于中下游水平,说明发展症结主要集中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和质量不高。这首先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上。“一产大而不强、二产大有可为、三产仍需发力”的现状日益凸显。
改变,不能脱离本地实际,也不能照搬他人文章。大力发展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第六产业”,并把“二产突破”作为主攻方向,是沽源县深思熟虑的决定。如今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已在这片土地上踏石留印,轰轰烈烈地行动起来。“链”上发力,培育全产业链条成为其中一个重要抓手。
藜麦双鲜、藜麦拔丝奶豆腐、藜麦风干牛肉、藜麦炒鸡蛋、藜麦莜面饺……时下,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藜麦菜肴成为沽源各大饭店点击率颇高的特色招牌。而这些菜品中的主打食材藜麦就产自当地。
一粒藜麦是怎样走上餐桌,闯出市场的?背后则是一条全县总动员铺就的特色农业产业之路。
眼下正值沽源县藜麦播种的繁忙时节。在藜麦产业化第一乡的白土窑,望着一粒粒希望的种子透过覆膜播撒进这片沃土,藜麦种植大户柳青坡站在田边满眼期冀,“县里成立了藜麦产业服务中心,一站式帮农户解决种植问题,藜麦收成好,销售也不愁。赶上这个好年景,今年又扩大了种植面积,奔头越来越足了。”一旁的白土窑乡副乡长霍建英告诉记者,今年全乡种植藜麦面积增到3.2万亩,全县种植面积初步统计达8万余亩。
小小藜麦成了全县响当当的新兴产业。而这不仅得益于沽源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更离不开该县近几年来的精心规划,及不断完善的产业链条。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良种才能育出好苗,才能带来好的收成。正是深谙其中道理,2021年,该县成立了藜麦联合育种基地,建成3个良种培育科研实验站,培育适合本地种植藜麦新品种165个。从源头严把控,让农民种植起来心里有了底,藜麦产量也大幅提升。
发展全产业链不但要在原材料供应上增量提质,做好加工销售的补链、延链同样是关键。
最近,线上各大网购平台“年中大促”销售正酣,沽源县北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厂房内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生产车间内,筛选机将不同颜色的藜麦种子分流进不同的罐缸;包装车间里,工作人员娴熟地分工操作,藜麦糙米、藜麦七日粥、藜麦花胶、藜麦饼干等各类藜麦产品整齐垒放,等待一一打包装运。“最近网上订单量不小,每天电商平台销量至少300多单,今天发了近2000件货。”该公司厂长常宏杰有些自豪地说,“5月初,新厂房开工建设,建成后会新上几条藜麦深加工生产线,到时候产品种类会更丰富。”
作为当地藜麦加工的龙头企业,北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自2018年投入运营以来,从最初的粗加工到现在的深加工,不断扩容增效,成为沽源县强链、补链、延链藜麦产业的重要一环。在它的带动下,藜麦酒等其他品类加工企业和电商企业也相继在这里落户。目前,该县涵盖藜麦品种选育、种植、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基本形成,年产量达1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超1.3亿元。今年,沽源县又印发了《关于推进藜麦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更高质量的标准来持续培育壮大藜麦产业。
如今,沽源因藜麦而摘得“中国藜麦第一县”桂冠,藜麦也因沽源而香飘万里。
沽源的藜麦产业之路走出了颇具自己特色的探索与思考。这其中,折射出的是沽源县在高质量发展中,以县情为出发点,从关键、重要环节着手,以点带面突破发展瓶颈的改革之路。
拓优势,扬长以“特”制胜
在我市坝上的几个县区里,沽源水域最为丰富,正因这一
优势,沽源的旅游资源在粗犷中多了几分秀美。
五花草甸、沽水福源、滦河神韵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景点曾是这里不争的流量担当。但随着全国文旅市场万象更新,昔日的文旅大县却难觅往日辉煌。面对当下文旅回潮,沽源如何再次破局出圈,声名鹊起?
放大特色塑风格,找准定位谋突破,是沽源给出的答案。
山和水是沽源的标志,依托“南山北水”的特点,该县构建了“三湖两淖一路”旅游发展格局。围绕“南山”优势,开发草原天路景观大道;围绕“北水”优势,打造库伦淖尔、滦河神䪨、观鸟园、闪电湖等景区。
近日,沽源县文化旅游和体育局局长席跃军的办公室迎来了一波客人。他们是沽水福源景区项目的设计方,前来商讨方案中的布局事宜。双方最近的频繁对接,预示着项目的进度也在加速跑。“这是沽源的一个老景区,因为多年来设施陈旧,布局混乱,业态单一已经停业两三年了。这次改造升级进行了重新规划,围绕它临水的特点,打造了丰富的水上项目,还增设了其他契合当下年轻群体的多种业态。”席跃军介绍,这个景区其实是沽源一些老牌景区的普遍写照。这两年为盘活这些沉睡的优势资源,沽源积极对接、引入了几个实力雄厚的文旅运营管理集团,根据每个老牌景区的区位特点和不同定位量体裁衣,有些已经动工重建,效果初显。
当然,景区的提升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更新,更要在业态打造和拓展外延上下功夫,使绝招。这其中,库伦淖尔旅游度假区先行一步,走出了重焕新生的有益尝试。丛林穿越、湖中快艇、开元大帐、沉浸式实景演出、木屋别墅、集装箱酒店、房车营地……一个业态全新且丰富的“网红景区”赫然呈现。春节假期,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景区门前道路被挤得水泄不通,其中不乏几波从南方来此过冬的旅行团。
在越野发烧友心中,“老掌沟”是封神的存在,也是沽源出圈文旅届的一匹黑马。这里山岭重叠,沟谷纵横,让人在纵情穿越中血脉喷张,自由开阔;这里溪水潺潺,绿荫环绕,有多少人在此扎帐露营洗去喧嚣。既然“老掌沟”是小众群体的打卡圣地,为什么不将“小而精”的特性发挥到极致?沽源看到了属于这里的独特性,也紧紧围绕这份特有的资源创新发展思路,将帐篷露营、天文观测、创意餐厅、音乐演艺等业态陆续植入,同时从越野向户外、运动方向延伸拓展,打造出一个内涵更饱满,层次更丰富的越野高地。
以点连线,由线带面,片区发展,强势回归。“老掌沟”是沽源依托“南山”优势,以草原天路为主线所打造的重要一站。目前,它与九龙泉、霓裳花谷、金莲山庄等景区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磁场效应的草原天路沿线景观带,成为沽源以“特”制胜的又一张名片。
引得来还得留得住,沽源的王牌是在“旅游+”上花式整活。将烤全羊大会、全鱼宴、藜麦宴、土豆宴等特色文化餐饮品牌引入景区,提高“旅游+美食”的融合度。深挖本土辽金元文化资源,借力“旅游+文化”开发研学之旅,赋能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多文化内涵。依托“旅游+节庆”模式,放大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推出渔猎文化节、全民滑雪节、汽车冰雪赛道节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冬季旅游优质产品,点旺“冬天里的一把火”;承办“全国悬挂滑翔翼邀请赛”“首届中国坝上草原欢乐季”“京津冀晋蒙烤羊大会”等活动,让“旅游+活动”与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相互奔赴,叫响全国。
可以说文旅是沽源发展的一张王牌。不难看出,拥有资源还得用好资源,而用好资源的秘诀就要放大特色,将“精”与“专”结合起来,定位目标群体,有针对性进行深耕。并围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方面拓展思路,多路径、多方式,融入更多元素,更新更多内容,找到与大众的连接点、共情点。打动人心的总不会错。
补短板,直击民生“痛点”
“是不是高质量发展如何来衡量?大道至简,老百姓说了算!”沽源县委书记赵赞字字铿锵。
人民福祉永远是“C”位。在沽源,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连年只增不减,让民生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让老百姓的好日子在家门口升级,成为该县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方向。
破局,就要直面问题,从痛点着手。
曾几何时,沽源的教育质量下滑明显,生源外流呈现低龄化、增多化趋势,使全县的教育质量陷入了恶性循环。
“让沽源学生在家乡的校园里安心读书!”沽源县委县政府在县委十三届六次全会上鲜明表态。
厚植资源、留住生源是当务之急。沽源县决定从提升初、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入手,抓中间、带两头,推动全县整体教育教学水平高质量发展。同好的学,向优的看,“开门搞教改”是沽源县始终坚定的方向。
不久前,沽源县迎来了教育发展上的又一里程碑。沽源县一中与石家庄市第一中学合作办学签约仪式在沽源县隆重举行,今后,双方将在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培训、学生交流、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度合作。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么好的优质教育,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更是为孩子的未来铺好了路,县委县政府真是好事办到咱老百姓的心坎儿上了。”仪式现场,学生家长无不感怀。
而这仅仅是沽源县掀开教育教学崭新篇章的开始,接下来,还会陆续在幼儿园,小学、职中乃至成人教育等领域与先进地区和学校进行对接合作,出台措施跟进举措,提升教育水平,拓展升学、就业渠道。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只要对学生和教育有好处,沽源县委县政府便毫不犹豫地坚定执行。这就是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正面回应,迎难而上,奋起直追,这才是真正地履职担当,才是破解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式。试问,如此诚意沽源的百姓怎会感受不到?
最近,经沽源县中医医院专业治疗和精心护理下,回归正常生活的乔先生神清气爽,见人就夸县里医院的“医术高,设备好,服务优”。短短20天从入院时的不能动、不能说,到出院时的行走自如,乔先生能快速康复,依托的是该院不断丰富的诊疗技术和完善的设备建设。而这也正是沽源县在持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中的一个缩影。
曾经,别说大病,有的百姓只要一些重要部位不舒服,就会不顾舟车劳顿地跑到市里甚至北京去瞧;有需要日常透析等特殊治疗的百姓,也不得不往省市级医院跑;有突发急症的情况,迫于本地医疗水平有限,同样只能连夜被送往上级医院。什么时候能在家门口“一站式”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全县百姓的期盼。
“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力争做到一般病症不出县。”立下这样的豪言壮语,怎么做?靠啥留?沽源县是动了一番脑筋,下了一番功夫的。
为破解医疗设备不完善,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的短板,沽源县在医疗资源扩容上着力建设重点专科,完善设备配置和医疗服务,向着从无到有迈进,从有到优挺进。
目前,沽源县人民医院开设病理科,完成病理诊断1639例,诊断癌症病例24例,新增儿科、心肾内科(含血液透析中心)等;沽源县中医医院新增中医康复理疗科、疼痛科等科室,门诊患者量较之前增长10.58%,住院患者量增长29.57%;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加速建成,构建起了该县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当好百姓“医”靠,过硬的医疗技术服务是底气。沽源县医院采购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项目,并派业务骨干进修学习心脏和外周介入手术技术,成为县区中少有的可独立完成该项手术的县级医院,已成功完成县域内就诊患者介入手术221例。
医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并不代表无从下手。沽源县最大的必杀技就是坦诚,坦然面对,诚心向好,在最贴近百姓的领域,铺就温暖的执政底色,注入火热的民生温度,从最迫切、最亟需、最期盼的地方入手,抓住重点,逐个击破,县级医院同样大作为。
求创新,融入区域发展
高质量发展,讲求先立后破。
在沽源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写着“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一个“稳”字,体现了沽源立足本县落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基调。“欲速则不达。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干一件、成一件,小步快跑、蹄疾步稳。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沽源县委书记赵赞的话令人深思。
根基稳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稳住基本盘方才枝繁叶茂。这一点在沽源的主导产业中体现得尤为真切。
沽源县种植马铃薯面积35万亩左右,年产鲜薯100多万吨,产值11亿元以上,马铃薯种薯生产企业已4家,储藏窖5000多门,专业协会46个,营销经纪人1000多名。一串串数字是“中国马铃薯之乡”这份殊荣的最好印证。也正是瞅准了沽源县马铃薯的种植和品质优势,去年4月,嘉泰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毅然将冻法式薯条加工厂厂址选在了这里。该公司董事长纪卫东对公司发展前景信心十足,“工厂建在原料种植地,与种植户直接签订订单,产业链环环紧扣,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怎么能让企业不踏实?”
九连城镇,一排排闪耀的光伏板正进行着“光合作用”;黄盖淖镇,一根根粗壮的“大风车”正风迎风而舞……在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风光储一体化建设上,沽源县可谓“实力雄厚”。全县新能源风光储总装机容量达到386.33万千瓦,率先超额完成省市下达的30万千瓦并网任务,新能源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1%。绿色能源产业总量稳步提升,但不可否认,随之而来的如何全部有效消纳成为该县亟需破解的问题。
高质量发展,还要求新求变。
随着交通路网体系的不断完善,沽源链接张承蒙、融入环京津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跳出县域看全域,放眼周边,与兄弟县区整合资源、合作共赢,是沽源审时度势,推动区域小圈层发展的又一新承载。目前,沽源县正积极与崇礼区和承德丰宁县进行对接,成立三县区跨区域文化旅游联盟,制定一揽子旅游资源合作计划,建立三县区文化旅游合作联盟构架体系,实现以文化旅游为引领的多领域、多层次合作。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沽源在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在积极融入协同发展的大圈层,布局更优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
鹏恒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落户沽源县,布局净菜加工的企业。“沽源的蔬菜市场认可度非常高,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位置又临近京津,无论是传统蔬菜销售,还是净菜加工,或是做蔬菜加工延伸,都有着先决条件。”能搭乘上协同发展的快车,孙世鹏对未来充满期待。沽源素有“架豆之乡”“西兰花之乡”的美誉,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稳在30万亩以上,基本形成了以大白菜、菜花、西兰花、架豆等为主要种植品种的规模种植新格局。这些优势,让沽源成为京北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也成为沽源以“净菜”之名与京津冀深度链接的又一硬核竞争力。
纵观沽源县的高质量发展,从来都不是固步自封。跳出沽源看沽源,对标先进找不足,融入区域谋发展,是她摸索出的又一创新路径。创新,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拥有创新能力,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既要用好“拿来主义”,又绝非人云亦云;既要乘风破浪拔节生长,又要行稳致远久久为功。
此时,站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这里满目春风;“沽”里风景独好。(记者 韩洁 通讯员 梁志刚 赵晨阳 李静江)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