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谢 岩
虽然没有莫高窟著名,没有云冈宏大,没有龙门富丽,也没有麦积山精美,但在我市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坚硬的石头仍被铁锤刻刀雕刻成有生命力的艺术之花——石窟,在雄伟的山间、沟壑纵横的土地上千载怒放。这些绵亘千余年的石窟,凝结着民间艺人的智慧,体现着传统艺术造诣的精深,寄托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它们随山而雕凿,形象生动自然,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天皇山古崖居是一处极为奇特、罕见的古代石制民居
张家口历史久远。在泥河湾遗址出土的数万件文物中,就有早期人类制作的各种石器。从考古发掘中可以看到,这里的先人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石器。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北京猿人”的发现者之一贾兰坡院士和他的同事在泥河湾小长梁遗址发现了大量世界上最早的细小石器,贾兰坡院士认为,在160万年前,泥河湾就有如此进步的石器。随着文明进步,金属工具的发明使用,先人开始在岩石上刻划符号、图腾和象形文字,人类开始有了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自佛教传入我国后,造像开始曲折地反映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石造像到北魏进入鼎盛时期,成为石窟、石刻内容的主要内容。下花园的北魏石窟、怀来的天皇山古崖居、蔚县的北魏太平真君五年朱业微石造像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
下花园鸡鸣山脚下,有一处河北省唯一的、有着1500年历史的北魏石窟。石窟坐北朝南,依山体凿雕而成。石窟为单室,内宽4米、进深3米、室内高3.8米。后壁壁面雕刻一尊四五人大的盘坐石佛像,面相端庄俊雅。穹顶浮雕的莲花形天花非常精美,莲花由两匝莲瓣和莲蓬组成,莲瓣饱满、圆润,莲瓣中有线刻勾形纹。在莲花的两边雕有六尊造型各异的飞天也极为珍贵。飞天形体丰腴,嘴含笑意,裸着的上身斜披胳腋,下着长裙,裙飘带舞,姿态优美。窟内还雕有伎乐天,吹螺、吹笛、跳舞、弹琵琶、弹琴者依稀可辨。据史料记载:北魏文成帝曾葬其乳母昭太后于广宁鸡鸣山,从时间上推算,文成帝葬昭太后在前,石窟开凿在后,石窟很有可能是为超度和祭祀昭太后做佛事而开凿。
《蒙疆年鉴》载,下花园北魏石窟可与大同云岗石窟相媲美。从石窟整体看,设计合理,构图巧妙,雕像造型古朴、线条粗犷、刀法娴熟,在北魏石窟造象中并不多见,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和高度智慧,是我省、我市石窟造型艺术中的珍品。
[!--empirenews.page--]
宣化柏林寺村石窟局部
赤城县滴水崖石窟
蔚县北魏太平真君五年朱业微石造像
天皇山古崖居也称五道壶石窟,是一处极为奇特、罕见的古代石制民居。它位于怀来县东北与北京延庆县交界处。有分析说,古崖居开凿于春秋战国时期,后历经北魏、唐、明、清等时期不同民族的增筑增修,持续2000余年,逐渐形成规模。
天皇山,巨石错落,溪水潺潺,形成了五重瀑布和石潭,故称“五道壶”。《怀来县志·山川》载:“五道壶,在旧怀来城北三十里马鞍山右,有石洞五重,形如壶,外为石门。中间殿宇佛像皆石为之。”古崖居建于五道壶尽头的悬崖峭壁上,是当年建造崖居的人为逃避仇敌追杀,依山凿石而建。这些石窟,洞洞相连,其军事功用、生活功能,建筑风格和结构令人叹为观止。部落聚会活动区底层宽敞,建有哨位室,进山小道及山下的一切一览无余,科学实用;居住区的石窟群每个洞都极具生活功能,石室有大有小,有套间、有跃层,室内门、窗、灶、炕、烟道、灯台、储水槽、壁厨一应俱全。洞与洞之间用阳台、地道相连,结构复杂;隐蔽区由秘密入口进入,易守难攻,且每个洞都有一道专门设计的石门,精妙绝伦。天皇山古崖居充分体现了古人精雕细凿、左右回旋的奇妙构思与设计,令今人惊叹不已,堪称我国民居史上绽放的一朵奇葩。
张家口地处边塞,到了明代,大量的戍边移民使人口剧增。频繁的战争,让人民渴望有稳定、和平的生存环境。当时最为有效的形式,就在大修庙宇的同时,开凿石窟寺,百姓可在此祈祷家人的平安。赤城县滴水崖千佛殿、朝阳洞石窟、宣化县柏林寺石窟等,均开凿于这一时期。
位于宣化崞村镇柏林寺村的柏林寺由三座石窟和一座多宝佛石塔组成。多宝佛塔四周雕刻佛像,记述了88位圣僧成佛的过程,佛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宝塔造型独特,古朴典雅。在柏林寺大雄宝殿东北,有一天然大石球兀立于山坡上,球内被凿空为室,名为“千佛洞”。洞内北面石壁刻三个大佛,还凿刻有50个大小不同的佛像。东佛洞四壁佛龛内浮雕小佛像108尊。柏林寺共有数百尊佛像,多为凿石而成,它们风格粗拙,有北魏石佛憨厚之态。
赤城县的滴水崖平地突兀耸立,雄伟壮观。据《初建朝阳观长春洞碑》记载: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宣府官员吴钦看此地山势巍峨,林木茂盛,是块风水宝地,遂决定修建道观以增其灵气。经过五年的大规模开凿,竣工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初,取名朝阳观。朝阳观在刀削斧劈般的石壁上凿窟剔像,由东西天柱及8窟10殿阁组成,每窟高3米左右,进深、面宽均为5-6米。千佛洞进深5米,面宽6米,高3.8米,正中雕三世佛,两侧和前面立四弟子,石壁上整齐地排列着1008尊高浮雕小佛,神态各异,雕工细腻,彩绘艳丽,令人叫绝。
石窟造像艺术吸取了历代文化的精华,将流畅洗练的线条、雄浑粗犷的格调、排列有序的构图、真实精美的比例和多样整一的节律融为一体,有着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是人类文明宝库中的瑰宝。劳动人民在创作石窟时的独具匠心和娴熟技法,体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他们在树木繁茂、幽静美丽的山清水秀之处开窟造像,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创作了一种环境艺术。远离闹市,置身于石窟特定的艺术氛围中,今人不能不为那飘逸飞动的线条韵律所感染,也不能不为仪态万千的雍容神韵所倾倒。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