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汽车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清水社区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张家口文化历史

寻访张家口历史上走出去的大学———
跨越76年的探访

2021-08-03 10:05:47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近日, 张家口日报大型策划“寻访张家口历史上走出去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篇之 《华北联合大学向张家口出发》 《张垣大地写青春》《张家口 “大熔炉” 淬就精神力量》《遥想华北联大在张家口的日子》四篇专题报道相继刊发, 引发读者热烈反响。 报道引起中国人民大学的高度关注, 被人民大学师生和校园网站竞相转载。

  由于系列报道高度契合中国人民大学读懂中国调研计划之 “重温光辉校史增强文化自信” 的调研主题,7月27日, 中国人民大学由8位年轻教师和学生组成的 “读懂中国” 课题组, 来到张家口, 寻访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华北联大在张家口的旧址, 参观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张家口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等地, 并与张家口日报采访报道组成员交流座谈。

  张家口是华北联大进驻的第一座大城市,学校在这里复校、扩校,并开展在城市稳定办学和正规化发展的探索。 华北联大为党的事业培养了大批精英, 也为张家口培养了一批革命干部和新闻人才。 在参观与座谈中, 人民大学调研团追溯了母校在张家口的发展历史, 加深了对张家口红色文化的了解, 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人民大学与张家口日报的不解之缘, 感受到这方红色土地对人大发展的贡献和深情厚谊。在交流中,双方不断寻求新的合作,为跨越76年的探访, 注入时代内涵。 

系列报道引发热烈反响

  张家口新闻传媒集团记者 赵婧男 陈亮

  拨开一段尘封76年的历史烟尘,追寻一座 “国之重器” 的办学初心, 赓续一片革命热土的红色血脉, 读懂一个国家的精神谱系。

  7月28日,正值暑假,张家口市第十中学校园一片岑寂。 在校园一隅, 蓊郁的老树掩映下的华北联大旧址, 因中国人民大学 “读懂中国” 课题组和张家口日报采访组的造访,变得热闹起来。

  这排青砖灰瓦的平房, 如今已经改造为十中的校史馆, 但关于华北联大历史介绍的展厅依然保持着旧教室的模样。

  教室正面的黑板上记录着一个个从华北联大走出的历史名人, 他们的名字今天依然耀眼。 后面墙壁上, 那些朴旧的黑白老照片定格了极有年代感的平房宿舍; 宽旧棉服下, 上课、 做操、 打蓝球的青年们意气风发……置身这样的教室,仿佛70多年前那堂涌动着理想之光的生动一课从未结束, 只是横亘在历史书页中, 等待着一代又一代人用心聆听……

  调研团成员寻访张家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华北联大旧址

  谋而合的策划

  华北联合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 为培育革命干部,满足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 1939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陕北公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晋察冀敌后根据地,一边躲避敌人的扫荡一边开展教学。 1945年9月———1946年9月, 华北联大来到晋察冀解放区首府张家口,在这里复校、扩校,并展开在城市的稳定办学和正规化发展的探索。直到1946年10月,在国民党发动向解放区全面进攻的内战后,不得不再次转向河北省中部平原。1948年春,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和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校址设在河北省正定县城。1949年4月,华北大学迁入北平。1950年,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大学。

  不仅仅是中国人民大学。在张家口这一方红色土地上,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洛阳外语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 (现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等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的前身,都从这里走出。 为抢救、 挖掘、 整理、 再现这一段珍贵的红色文教史,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 《张家口日报》 编辑部借助媒体优势, 组织精干力量, 策划推出 “寻访张家口历史上走出去的大学”大型采访活动,回望历史,赓续红色血脉,厚植新征程的精神和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是采访报道的首站、 首篇。2021年6月,由张家口日报总编辑朱小铁带队的采访小分队,走进中国人民大学校史馆,与学校老师、专家共同回望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随后 “寻访张家口历史上走出去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篇之 《华北联合大学向张家口出发》 《张垣大地写青春》 《张家口 “大熔炉”淬就精神力量》 《遥想华北联大在张家口的日子》四篇专题报道相继刊发,一段76年前的历史,就此鲜活呈现。

  报道引发读者的热烈反响。据十中办公室负责同志介绍,近段时间,很多市民前来参观 “华北联大旧址”。

  张家口日报的采访报道工作得到中国人民大学相关部门的支持,报道内容也被师生和校园网站竞相转载。

  最后一篇报道刊登两天后,中国人民大学 “读懂中国” 青年调研团的8名师生,以 “重温光辉校史, 增强文化自信” 为主题,来到张家口开展社会调研。调研团的师生来自学校不同的学院和部门,继去年在陕西开展 “重走革命青年奔赴陕北公学之路”后, 今年聚焦76年前华北联大在张家口办学的光辉岁月,重访历史遗迹,找寻红色血脉记忆。

  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 “陕北公学” “华北联大”, 从诞生那天起, 就跟党的媒体有着不解之缘。调研团团长、中国人民大学档案馆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贾铁英回忆这段经历, 颇有感慨, 他说, 早在延安的清凉山下,学校近邻新华广播电台,并肩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革命的情谊一直延续到张家口,延续到今天。

  一边是本地媒体 “走出去”的跨地域采访; 一边是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 “走进来”的寻根拜访,两地策划的不谋而合,为一所大学和一座城市76年前的渊源, 注入了新的时代意义。仿佛是一次历史的偶然,其实这何尝不是赓续红色精神的一份必然。

  当年的华北联大礼堂已经成为今天张家口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大审判庭

  一次历史现场的凝望

  盛夏的张家口市第十中学, 苍翠葱茏。绿荫掩映下的华北联大旧址, 质朴而庄重。灰色平房映衬下,调研团成员身上印有中国人民大学标志的红色T恤, 如闪动的薪火,格外耀眼。从午后到傍晚,他们在这里留恋驻足,感触良多。

  翻开 76年前的历史, 被记载为东山坡的地方,已经成为今天的建国路。这条在名字上就打下共和国烙印的街道,串联起的张家口市第十中学、 张家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张家口报业大厦,便是华北联大校本部和法政学院、文艺学院、教育学院的旧址。

  “站在母校旧址上, 从历史照片到历史的现场, 文献资料变得越发生动起来。” 贾铁英说。

  1939年7月12日, 面对日寇和国民党的双重进攻, 华北联合大学1500名教职学员, 被编成独立旅, 在武装力量的护送下,离开延安,渡过湍急的黄河,跨越高耸的群山, 冲出日军前后夹击, 冒着敌人的炮火,来到晋察冀解放区。

  中国人民大学校史上有过这样一段记载,曾有外国记者质疑我党当时创办的学校大学没有招生考试,学生质量无法保障。校长成仿吾回应: “你看看这条路,多少学生牺牲在这条路上,世界上有什么考试比用生命走完这条路更难?这就是最严格的考试。”

  1945年秋,刚刚经历了战争的蹂躏的张家口满目疮痍,百废待举,却处处呈现出人民翻身做主的洋洋喜气。面对从炮火中走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张家口像一位大病初愈的母亲,延续着抗战时期 “最后一瓢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缝军装,最后一个娃送去上战场,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的奉献精神,敞开疲惫的怀抱,热情地迎接从抗战硝烟中走来的这所人民的大学。

  今天的鱼儿山25号曾是日军留下的铁路局宿舍;市中院所在地曾是原日本国民学校;今天市第一医院东院区西侧,解放后变成了张家口工人疗养院,这里环境优美,是党和政府为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提供疗养的地方。这些在当时的张家口都是最好的建筑房屋。

  即使是在今天,市中院办公楼身后,那棱石砌墙,缓坡筑顶,充满苏联远东风格的庭院走廊组合建筑, 经历近80年的风蚀雨侵, 依然不改当年风貌。 据知情人士介绍,当时的工人疗养院在拆迁时,也因为坚固的建筑结构,给拆迁人员带来很多不便……这些最牢固的建筑,当年都被用做华北联大的教室、宿舍、操场、图书馆……

  在张家口举全城之力的托举下,华北联大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为当时华北解放区的最高学府。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大批革命青年,冲破敌人封锁向这里涌入;众多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知名人士投身这里传道授业解惑……师生们在教与学的同时,直接投身到张家口的土改、工运等社会实践中,开展文艺创作活动,为这座城市形成空前的文化气象和澎湃的革命士气注入了活力。华北联大在张家口办学期间,为党的事业培养了大批精英,也为张家口培养了一批革命干部和新闻人才。

  置身学校旧址,调研团成员真切触摸到历史的纹理, 甚至看到了联大欢快的秧歌队,听到了他们激越的歌声……

  “你们看, 这张照片就是在这里拍的!”贾铁英举起手机里珍藏的一张历史照片,兴奋的召集团员们。照片中两名华北联大的学生站在校园中的场景与眼前并无太大差别。两名随行的人大学生,兴奋地模仿着照片里的学生, 站在当年拍照的位置, 合影留念。“不同的时代, 同样的场景, 不同的面孔,同样的情怀。如果可以穿越时空,我们想对那些冒着敌人的炮火,一路追随联大辗转的前辈们说: ‘你们的无私无畏,你们的乐观坚毅,你们的家国情怀,你们对人民的深情厚意,早已根植于人大人的精神血脉,代代相传,历久弥新!’”调研团成员、新闻学院学生丁文怡动情地说。

  “华北联大在张家口的一年, 是休养生息、开始正规化办学的一年。张家口对华北联大的支持, 体现了一座城市的胸怀和眼界。 将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的民族大义,烙进了历史的年轮。” 调研团的成员纷纷感慨。

  一场不同一个地点,调研团成员比对着当年华北联大学员拍照的场景,拍了一张穿越76年的照片

  一段穿越时空的同行

  “战争年代, 很多文化名人不仅在华北联大工作,也是张家口的报人,我们两个单位的缘分很深。” 走进张家口报史馆, 第一篇章就是 “从历史的硝烟中走来”。 回溯张家口日报的红色历史,陪同调研团参观的张家口日报常务副总编辑杨秀云,笑着攀起张家口日报与中国人民大学的 “亲戚”。

  结束为期半天的母校旧址探访和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张家口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等红色地标的参观,调研团来到张家口报业大厦参观报史馆,随后与张家口日报采访小分队的相关记者交流座谈。

  “我们所在的报业大厦, 当年就是华北联大教室旧址。马路对面,正是张家口日报前身 《张垣日报》的办公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所始终坚持在敌后、承担救亡图存使命、为新中国筑基的新型大学,和一支以笔为枪、记录时代风云、铸就红色堡垒的新闻队伍就隔着一条马路办公。76年后,新一代人大人与新一代新闻人,隔着一张桌子,回望历史,畅叙未来,这段穿越时空的同行, 让人特别感慨!” 座谈会上, 张家口日报总编朱小铁的开场白, 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调研团一路探访, 真切地感受到张家口是一方有着红色血脉的革命圣地。 朱小铁介绍, 张家口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等革命历史遗迹诉说着这里的红色历史。 张家口是我国北方最早开展工人运动的城市之一, 也是我军解放的第一个省会城市, 被誉为 “第二延安” 和“东方模范城”。 特殊的历史让这里与很多大学都有渊源。 抢救性的挖掘这段历史,可以丰富这座城市的红色精神, 让根植城市基因的红色血脉更好传承。” “我们整理挖掘历史, 就是要让历史告诉当下, 让历史告诉未来, 让传承红色血脉的信仰,变成推动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张家口日报常务副总编辑杨秀云说。

  座谈中, 团队师生纷纷表示, 这次重走, 不仅让他们更了解母校, 也更了解张家口。 “张家口日报的采访团队赴京来到我们学校, 是我接待的。 本以为这是一次两个月后的回访。 然而这一次我们站在历史故事的原点回头看、 向前看, 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 体会着这里与华北联大的血脉联系, 又再一次了解张家口日报与华北联大的历史渊源, 深刻感觉这不是两个月后的回访,而是一次等待了76年的探寻。”调研团成员刘斌说。

  值得一提的是, 人民大学师生对张家口系列报道中第四期采访的华北联大老学员李诺老人非常关心,原计划专程拜访。不巧的是李诺老人因身体的原因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调研团成员深表遗憾。

  调研团两名新闻系的学生谈了感受,她们说,张家口日报以独特的视觉从历史中寻找新闻价值, 红色基因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体现了一种担当。自已做为未来的媒体人,由此找到一种归宿感,对今后的从业方向更有信心。

  “‘读懂中国’课题组已经在我们学校进行了很多年。去年以来,我们将目光收到身边, 从探寻母校发展历史入手, 解读母校。在读懂母校的过程中,我们也在试图读懂延安,读懂保定,读懂张家口,在不断地 ‘读懂’ 中, 逐渐感受中国人民大学的 “人民”性,也在一片片革命热土上,感受中国民族的精神谱系。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希望从张家口走出去的大学,一同回望历史,抢救挖掘更宝贵的历史资料。下一步人民大学将围绕开展人文奥运研究,助力北京、张家口举办冬奥会;选派志愿者,参加奥运志愿服务; 举办冬奥相关展览, 开展主题文化活动,在条件成熟时,将相关展览、活动举办到张家口。”贾铁英说。

  张家口日报采访小分队记者纷纷表示,“作为本地主流媒体人 ,传承红色血脉,是责无旁贷的使命和担当,张家口传媒人任重道远,将会为之不懈努力。”

   

编辑:荆丽娟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