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历史 > 文化历史

《歌唱祖国》永远嘹亮——人民音乐家王莘与下花园的情缘

2022-06-24 17:19:27  来源:张家口新闻网

  80多年前,在延安宝塔山下,一位名叫王莘的年轻人,从恩师冼星海手中接过铅笔,以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日后谱写了《歌唱祖国》。

  80年后的今天,《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王莘老人及夫人已离世,但他与爱人王慧芬在下花园的情缘绵延至今。

      《歌唱祖国》的乐曲在我们心中永远嘹亮!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歌声在空中嘹亮,花草在窗口芬芳,汽车在涤荡的晨风中飞翔,心儿像小鸟一样欢畅。

  途经五月的安然,走向六月的葱茏,大唐下花园发电厂静穆在岁月的粉尘中,矗立成时代的丰碑,办公楼二楼,“新中国电力红色摇篮”厂史馆赫然映入眼帘。在厂史馆负责人刘海东的娓娓讲述中,下花园发电厂红色历史故事在我们的面前徐徐展开,让我们一行人在静静地聆听中感受着下花园发电厂历史的红色脉搏。

  下花园,一生的挂念

  历经战火洗礼和体制改革,厂史资料部分丢失, 刘海东用电话联系着全国各地的战友、同学、朋友,像大海捞针一样寻找前辈们的红色历史,在多方寻找老领导和老职工的过程中,得知《歌唱祖国》的作者王莘和他的爱人王慧芬曾在下花园发电厂从事革命工作。2019年,他通过在无锡的战友联系到了王莘老人的孙女和女儿,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刘海东前往天津市,拜访了王慧芬老人。刘海东说,当时,王慧芬老人已经94岁,虽然身体状况不佳,但回忆起她和爱人在下花园电厂的时光,仍激动万分,有一种见到亲人格外亲的情感,“这么多年终于见到下花园的人了”!老人激动地说。

微信图片_20220624172127.jpg

下花园发电厂刘海东与王慧芬老人合影


  1945年8月,华北联合大学到达刚刚解放的张家口, 开启了在城市办学的历程。在华北联大担任音乐教师兼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副社长和音乐队队长的王莘跟随华北联大来到张家口,受晋察冀边区委派,王莘进入下花园发电厂工作。同年,王惠芬被选送到晋察冀边区抗日联合大学培训,他们因革命工作而在下花园相识,并在共同的革命工作中相爱,并在这里结婚的,下花园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下花园也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自然也成了他们一生的挂念。

微信图片_20220624172259.jpg

王慧芬老人赠《王莘歌曲集》给下花园发电厂

微信图片_20220624172310.jpg

赠书及题字


  刘海东回忆说,在他离开王慧芬老人家时,老人赠给他一本《王莘歌曲集》,书中扉页写着“下花园发电厂 重建大发电厂”的祝福语。王慧芬老人特别希望下花园电厂能够发展成一个更大更大的电厂,是希望,也是祝愿,更是一份牵挂。

  下花园,见证革命情感

  王莘夫妇在下花园发电厂,虽然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永恒的精神财富。无论是他们的爱情,还是他们的事业,亦或是他们的成就。

  在妇女特别需要保暖休息的“特殊日”里,王惠芬依旧冒着凛冽寒风,砸冰窟窿取水,受了风寒一病不起。作为领导的王莘前来探望慰问。王惠芬深情地回忆说:“他嘱咐我注意身体。我当时感觉,他就是一位老大哥。屋子里阴凉,他让我到有阳光的屋外晒太阳。掏出了随身带的口琴,为我吹奏苏联歌曲《喀秋莎》。我顿时忘记了疼痛,敞开歌喉唱了起来。我喜欢口琴,王莘送给了我,还经常教我吹练歌曲。口琴成为了我们共同志向的感情信物,姻缘的见证,我一直把它精心地保存着。”

微信图片_20220624172303.jpg

王莘和王慧芬

微信图片_20220624172255.jpg

1954年,王莘回老家看望启蒙老师沈凤梧。


  在下花园发电厂时,夫妻二人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工作中,王莘每天不仅要奔波于宣化和下花园之间,往返于电业公司和下花园电厂。夫妻二人一起宣传党的政策、组织职工开展歌咏比赛。王莘、王慧芬与晋察冀边区总工会陈用文等同志,帮助进行民主改革,改选工会,开展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建立了工人合唱队、职工业余剧团。1946年五一节,全厂红旗招展,歌声飞扬,充满了欢乐的节日气氛,他们与职工一起演出、组成了合唱队,在王莘的指挥下,高唱革命歌曲。大家还自发组成武装纠察队,把武器随时放在设备旁,一面坚持发电,一面准备战斗。

微信图片_20220624172137.jpg

1944年,王莘在晋察冀边区组织群众剧社排练。


      给毛主席安装电灯

  在下花园发电厂时,令王慧芬最为难忘的一件事,莫过于赴延安去给毛主席安装电灯。1946年10月,《解放日报》刊登了这一消息,令电厂工人们振奋不已。

微信图片_20220624172251.jpg

1946年10月的《解放日报》刊登的消息

  

      第一次解放下花园是1945年8月,八路军对发电厂的日伪军进行了围剿,伪军投降,日军逃向怀来、北京方向。在一片锣鼓声中,河北张家口日本蒙疆电业株式会社的旧牌子被扔进火堆,新的晋察冀民生电业公司挂牌。电厂工人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修复发电设备,恢复生产,为晋察冀边区建设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电力。工作之余,他们想到了延安的窑洞,想到毛主席在煤油灯下伏案工作的身影。

  1946年5月,民生电业公司下花园发电厂的工人们正式提出了给党中央和毛主席送发电机、安装电灯的想法。这个建议很快得到晋察冀中央局的批准。7 月1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5 周年大会上,赴延安“安装电灯工作队”正式成立,队员由下花园发电厂工人和民生电业公司工人共12人组成。王莘的爱人王慧芬是其中唯一一名女同志,她被选为政委,主抓思想政治工作。经过20多天的筹备,“安装电灯工作队”带着从电厂拆卸的75千瓦柴油发电机和大批电气材料、生活用品出发了。作为一名女同志,王慧芬心细如发,她把许多纽扣装在瓶子里,准备一并送到延安去,“只要我们能想到的就会带上”。随后,聂荣臻亲自送工作队出发。工作队先是乘火车到达山西阳高,下火车后把发电机和供电器材装成 25辆大车,开始向延安进发。从阳高到延安一千多公里,为了安全,这支长长的车马队想方设法隐藏队伍的行踪。长城以南是阎锡山的辖区,长城北边是傅作义的辖区,中间则是土匪猖獗之地。工作队沿着长城慢慢行进,途经之处不是山地就是碱滩,翻车的事时有发生,有时候忙活半夜也走不出三里地。路上,工作队的5匹马被土匪打死。他们曾经被 200多只狼围攻,几匹马又被饿狼吃掉了。

  72天后,他们在黄河边上的兴县,工作队员们终于见到贺龙司令员。贺龙司令员看到了工作队员衣衫单薄,为每个队员发了一身棉衣,这衣服穿在队员身上,暖在他们心里。到山西兴县蔡家崖后,因为等待党中央指示过黄河到延安的时间无法确定,王慧芬又因身孕在身,提前返回定襄老家,没有继续前往延安。那台发电机也最终留在兴县蔡家崖贺龙发电厂,支援了解放战争。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11名工作队员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随后,11名电力工人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那天,毛主席笑盈盈地走进会客室,大家齐刷刷站起来鼓掌欢迎,毛主席和队员们逐一握手。还没等毛主席说话,工作队负责人就紧张得站起来:“报告主席,张家口电业工人让我们向您问好!我们给您安电灯来了!”毛主席爽朗地一笑:“谢谢你们啦!一路辛苦了!安不安电灯都不要紧,煤油灯也能办事!将来大家都用上电灯了,我再装电灯也不迟嘛!”“请你们将来回去,替我感谢张家口的全体同志们,谢谢大家的好意。”

  从那以后,王慧芬随山西八路军转战西柏坡,而王莘随下花园和怀来的八路军转战西柏坡,夫妻在西柏坡团聚,继续革命工作。这对战火伉俪虽只在下花园短暂停留,却因为是情动于心,就成了一种风光无限的凝望和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段虽然短暂却无比温润、生动的时光。他们带着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顽强的意志,一路出征,一路攻坚克难,从硝烟弥漫的革命战争年代到如火如荼的新中国建设时期,为祖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歌唱祖国》永远嘹亮

微信图片_20220624172133.jpg

1939年,延安鲁艺同学与冼星海合影,右一为冼星海,身旁蹲着戴眼镜者为王莘。


      王莘,原名王莘耕,江苏无锡荡口镇人。1938年,王莘到达革命圣地延安,考取了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1939年7月7日,“七七”事变两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延安工人学校四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7月12日,这所新组建的大学和抗日军政大学一起,从延安出发奔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44年,王莘被派到晋察冀根据地,之后担任华北联大音乐教师,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音乐队队长和副社长等职。他培养出了一大批作曲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作者曹火星、《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作者生茂、《长征组歌》的作者晨耕、指挥唐江等。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要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王莘创作的第一首歌曲《晋察冀》,当时在根据地广为传唱。相继排演了话剧《解放下花园》,创作出《战斗生产》《永远跟着共产党》等歌曲,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鼓舞了军民士气。

  也许,后来人并不知道王莘是谁,但当《歌唱祖国》的乐曲响起的时候,那种自豪却是由衷地从心底发出,在骨子里流淌。特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当《歌唱祖国》响彻在鸟巢上空时,他坚定地向世界表达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自豪和骄傲,展示着新中国拼搏奋进一往无前的豪迈精神。

  音乐有一股力量,是我们看不见的,它能够鼓舞人心,鼓舞士气。在张家口这片红色土地上,有太多王莘的歌曲被百姓们传唱着,这是我们民族的歌曲,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今天,张家口的人民将对这对人民音乐家的怀念珍藏在心底,一代流传一代,伴着岁月的河流在人们的心底缓缓流淌,流淌着历史记忆,也收获着文化精神。(记者 白萱 通讯员 院玉顺)

尾图.jpg

编辑:李雯雯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