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个家庭父母言传身教,良好的家风熏陶和濡染,对于个人价值取向、人格品德、情感意志、生活态度有着决定性作用。为培育良好家风,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共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本报即日起推出“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栏目,讲述人们记忆深处温馨的家庭故事,挖掘耳濡目染的家风家训,传承传统文化中良好的道德品质、精神气质,汇聚社会好风气。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段晓芳
3月16日,市林业调查规划院,张敏早早来到单位,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脑,调出前一天制作的设计图。检查每一个细节,仔细比对数据,确定无误,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这样的习惯,她从小如此,只要是交到自己手中的事情,容不得凑合、马虎。
“设计追求完美无瑕,即便有误差,控制在0.01毫米以内!”说起工作,这位34岁的设计师一脸认真,“就是比头发丝还要细。”
“比头发丝还要细”这句话,作为高级工程师退休的爷爷传给了父亲,后来也成为高级工程师的父亲又传给张敏,一起传下来的还有爷爷奶奶70多年婚姻里的故事。
爷爷的千分尺
在张敏看来,爷爷张英的经历就是一部最跌宕起伏的剧本。若要排演,爷爷上场,最少不了的道具,一定得是他的千分尺。
张英是黑龙江人,生于1932年。小时候因为家里穷,二年级就辍了学。七八岁的孩子,跟着大人干农活、做家务。直到1945年,东北解放,家里条件稍稍好转。父亲问他:“你想去干点啥,要不学门手艺?”张英不假思索回答:“我想念书。”
就这样,12岁的张英进了家乡小镇上一所小学,从此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求学之路。后来张英考上中专,学习机械制造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张家口煤矿机械厂。
“我来张家口是1954年8月15日,然后就在桥东区安家,一直到现在。”对于到张家口的这个日子,张英依旧记得清清楚楚。
张家口煤矿机械厂曾是冯玉祥的造币厂和傅作义的兵工厂。解放后改名为华北机器制造公司张家口机器厂,后又改名为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当时,这样的机械制造厂,全国只有三家。张家口煤矿机械厂主要是运输机制造。张英最早被分配在工艺科。
“从技术员做起,负责工艺流程。”从那时起,卡尺、千分尺就成为张英形影不离的“伙伴”。而与0.01毫米的“较量”也是从那时开始,“一点点不起眼的误差,都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不能超过0.01毫米,要用千分尺认真比对、测量。”
[!--empirenews.page--]
父亲的挂图
张英与妻子韩玉芝是包办婚姻,结婚时一个14岁,一个16岁。因为时代和家庭条件限制,大儿子张兴华和女儿张锦华没机会好好读书,早早就参加了工作。张英将希望寄托在三儿子、张敏的父亲张卫华身上。
“一个人,必须读书、学习,求上进。”他常常这样教导儿女们。
张卫华从小身体不好,很早也辍了学,在煤机厂当了一名临时工。对于父亲耳提面命的“求学、上进”,他听进了心里。先是通过自学参加了招工考试,成为厂子动力车间的正式工。后来,依旧继续学习,函授上了中国矿业大学。
“大学一念就是6年,那时张敏都出生了,家里正是需要他的时候。”想起三弟的求学经历,张锦华说,“他要强、上进、爱学习,跟我父亲一样,可也吃了许多苦。”
函授课程,一门一门学,一门一门考,那时的张卫华白天要上班,回家要帮妻子带孩子,人一圈一圈往下瘦。到最后有两门课程,考了却没过,就算过了还要做毕业设计,张卫华最缺少的就是时间和精力,他第一次感到迷茫和疲惫。
发现儿子的情况,张英找他进行了一次长谈。内容别人不得而知,只是后来,大家发现墙上多了一副挂图。那是张卫华的毕业设计。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女儿睡着了,他就在灯下攻读、画图。父亲也时时在身边指导。而张敏就是看着铺在桌上的草稿,挂在墙上的图纸,慢慢长大,识字、读书,直到自己也成为了一名设计师。
[!--empirenews.page--]
奶奶的半斤牛奶
张敏的奶奶韩玉芝今年88岁。年轻的时候,张英工作忙,她就一个人伺候公婆、操持家务,拉扯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女们工作后,她又帮着看顾孙辈。
常年操劳,韩玉芝40来岁身体就不好。医生还曾开玩笑对她说:“你这一年倒有半年住在医院。”
也是从那时,张英开始为妻子订牛奶。张英一个月工资五六十元,养活一家8口人。最困难的时候一年都买不起一次酱油。有好吃的,父亲、母亲肯定是第一份,然后才轮到儿女们。
但生活再困难,韩玉芝的这半斤牛奶从没有中断过。实在拿不出钱的时候,几个孩子出去捡废品,卖了钱给母亲凑牛奶钱。至今,张锦华还记得弟弟们去拔草卖钱,干草8分钱,湿草5分钱。
“母亲为了补贴家用,给人纳鞋垫,一副鞋垫2分钱……”儿女们心中,父亲的辛劳,母亲的坚韧是他们最好的榜样,而孝顺则是他们能为父母做的最基本的事儿。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韩玉芝依旧每天喝半斤牛奶。早晨,她会早早起来,和老伴到门口遛弯、买菜。若是路远,两个人就拉着手,互相搀着、扶着,走着……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