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稻花香里说丰年丨大国粮仓 丰收答卷

2025-09-24 10:16:06  来源:

  秋日蕴辉 旷野流金

  初秋的吉林

  旷野之上

  深绿与金黄交织

  农田、村庄、树木相映成趣

  勾勒出一幅醉人的生态画卷

  (资料图,蒋盛松/摄)

  在这幅画卷中

  “丰收”是最动人的底色

  你看——

  前郭灌区万亩水田里

  稻香弥漫,饱满的稻穗低垂着头

  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金色

  微风拂过,稻浪轻涌

  只等晴天,就可以开镰收割

  (资料图,蒋盛松/摄)

  你再看——

  连片的玉米地里

  挺拔茂密的茎秆间,沉甸甸的玉米棒垂挂着

  嫩绿苞叶下,金黄的籽粒轮廓隐约可见

  经验老道的农业技术人员都笃定地说:

  “这成色和饱满度,今年收成差不了!”

  (资料图,蒋盛松/摄)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政治责任

  吉林省高度重视

  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

  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

  交出了一份亮眼的 “粮” 答卷

  (资料图,蒋盛松/摄)

  去年吉林省粮食产量达到853.2亿斤

  居全国第4位

  单产居粮食主产省第1位

  粮食调出率超过60%

  现在,全国每10斤商品粮中就有1斤来自吉林

  “中国饭碗”装了越来越多的“吉林好粮”

  吉林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去年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中

  吉林斩获“优秀”等次

  2025年

  锚定“千亿斤”目标

  吉林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核心

  通过“五路并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为丰收筑牢根基

  守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是首要之举

  吉林健全依法保护、要素支撑、科技攻关、监督管理4个工作体系

  编制实施《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总体规划(2026—2030 年)》与中国科学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二期项目

  持续扩大“梨树模式”等保护性耕作技术覆盖面

  (资料图,李煦/摄)

  让肥沃的黑土地持续焕发活力

  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

  吉林健全落实“1+7”全链条管理制度机制

  紧抓国家支持“两重”建设、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契机

  分区分类指导,提升建管水平

  今年下半年

  已争取到626万亩建设任务、145.81亿元资金

  任务规模和资金额度为近年来最多

  着力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良田

  做强种子这个农业“芯片”

  依托长春国家农高区、“三江” 实验室

  吉林建设寒地育种中心

  打造6个省级育种创新平台

  推动科企融合创新与联合攻关

  加速培育高产耐密宜机收玉米、优质食味耐盐碱水稻、高产高油大豆等突破性大品种

  (资料图,李煦/摄)

  加快智慧农机研发推广步伐

  吉林深入推进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

  智能免耕播种机、轻简型丘陵山地玉米收获机等新型机具研发成果显著

  4个项目进入熟化定型阶段

  今年争取16.26亿元国家资金

  将5类智能农机纳入新一轮购置补贴

  25类机具纳入报废更新补贴

  以 “优机优补” 推动农机迭代,提升耕种效率

  (资料图,蒋盛松/摄)

  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扎实推进

  吉林实施“百千万”示范展示行动

  建设一批百亩田、千亩方、万亩片

  打造玉米“吨粮田”示范区100万亩

  在中西部地区加大“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推广力度

  今年新增300万亩、达到1000万亩

  实施“一喷多促”3500万亩

  为粮食增产“添砖加瓦”

  (资料图)

  吉林不断完善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用好中央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资金

  充分调动农民种粮

  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

  如今的吉林

  正以坚实的行动筑牢“黑土粮仓”

  奋力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排头兵”

  在大国粮仓的建设中

  持续书写着精彩的吉林答卷

编辑:孙建胜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