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下午,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头屯河沿岸的庭州生态绿谷南段一处小广场上,传来悠扬的歌声。
“吃一口哈密瓜就甜透我的向往,喝一杯葡萄酒就陶醉我的心房……”在乐队伴奏下,女声独唱格外动听,观众送上热情的掌声。
旁边,头屯河流水潺潺。湖里,几只赤麻鸭在嬉戏、觅食。“我们的乐队名叫博格达(东天山最高峰),成员大部分是退休人员,来自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等。”乐队成员彭新民说,“这里环境好,空气好,我们经常来这儿演奏。”
发源于天山北坡的头屯河,全长190公里,流域总面积2885平方公里,流经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第六师,最后流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上世纪60年代起,河流沿岸陆续建起石料厂、水泥厂等企业,河砂被滥采滥挖,河道污染严重,让周边群众把头屯河直呼为“头疼河”。
“几年前,河的两岸还是一片荒芜,尘土飞扬。现在,这里的变化太大了!”在河边塑胶道上散步的昌吉市民王丽说。
变化来之不易。“因为河流流经不同地区,涉及不同管理部门,工作较为复杂,沿岸群众对治理河道的期盼一度无法得到回应。”新疆头屯河流域管理局河长制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聚焦群众关切,办好民生实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头屯河生态治理,推进相关工作。2016年5月,《头屯河生态整治区域协调发展总体规划》获自治区批复,乌鲁木齐市、兵团第十二师和昌吉州三方协同,共同实施头屯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其中,乌鲁木齐市负责水源地的保护利用,兵团第十二师负责河谷东岸的综合整治,昌吉州负责河道及西岸的综合整治,兵地携手将头屯河沿岸打造成生态修复示范区、产业集合发展集聚区、城市形象展示区。
一系列行动随之展开。昌吉市六工镇,9万多立方米垃圾被清理;兵团第十二师,大大小小的采砂坑被填平;河道两侧,违规企业、作坊被清退,“四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2021年,历时5年、总投资38.17亿元的昌吉市头屯河流域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工。
如今,河西岸是昌吉市建设的全长13.14公里的庭州生态绿谷,由自然生态修复公园、城市康体运动公园、城市庆典公园、工业遗址公园、文化公园五大主题公园共同组成。
“项目实施期间,我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将河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绿化深度融合,一体推进行洪安全、生态恢复、水系治理、产业布局。”昌吉州党委常委、昌吉市委书记李长江介绍,经过治理,河道防洪标准得到提升,此外还栽植乔木7万多棵、灌木花卉132种,绿化面积2000亩,绿地率达87%,实现了“一河清水润两岸”。
河东岸,兵团第十二师修建的全长26公里的万亩头屯河谷森林公园绿意盎然。“这里已经成了头屯河文旅产业带。”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师文联主席马婧说,2021年底,兵团第十二师和昌吉州联合申报的国家4A级景区获批。
环境美,人气旺。“永远跟党走”大型红色主题灯光秀,吸引了大量来自乌鲁木齐、石河子等地的游客;马拉松赛事,让人们踊跃参加、津津乐道;春节期间的国潮灯会,也吸引各族群众前来打卡。
好生态带来好生活。37岁的昌吉市民马吉,在绿谷一处湖边经营自行车出租业务,“这里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周边住宅小区多了,人气也旺了。我现在赚得不少,日子越过越好。”
昔日的“头疼河”,变成了“幸福河”。这条市民休闲健身的绿色长廊,也成为兵地融合的典范和对外展示的亮丽窗口。“头屯河的蝶变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李长江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还将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价值,为人民群众带来幸福。”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