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镇镇的羊肉加工厂里机器轰鸣,四十里铺镇的牛棚里肉牛膘肥体壮,薛家河镇的万亩高粱长势正旺……连日来,绥德县处处涌动着发展活力,一幅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画卷在黄土高原徐徐展开。
近年来,绥德县将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撬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支点,通过深化改革、夯实基础、创新机制,推动全县339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2024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27亿元,5.3万农户在产业发展中共享红利。

绥德县薛家河镇万亩高粱基地(资料照片)。 受访单位供图
让沉睡资源变增收活水
8月20日,阳光洒在吉镇镇瑞宁村的山峁上,陕西臻德郝口福食品有限公司的牛羊肉精深加工厂里热气腾腾。
穿着白大褂的工人师傅在流水线上忙碌,鲜红的羊肉经分割、检疫后,被真空包装机密封成袋,整齐码进低温冷藏库。
“这6亩地原来是村里的闲置地,杂草长得比人高,现在租给企业建加工厂,每年光租金就给村集体带来5.5万元收入。”瑞宁村党支部书记任焕海说。
如今,村企共建的“支部+企业+农户”模式带来了三重收益:企业依托当地资源扩大了生产,赚得盆满钵满;村集体靠土地租赁稳拿租金,有了干事的底气;30多名村民在厂里务工,每月能领3000多元薪金,不用外出就能挣钱。
“以前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现在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在家门口挣钱,心里踏实。”正在包装车间干活的村民任巧玲告诉记者。
瑞宁村的蝶变,是绥德县盘活沉睡资源的生动注脚。近年来,绥德县立足杂粮、林果、畜禽等本土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粮、果、畜、加”一体发展的格局。
“如今,县里还建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信息化管理平台,29.18万名成员的股权信息全部录入系统,谁家占多少股、能分多少红,手机上一点就能查得明明白白。”绥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军介绍。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进
8月17日,四十里铺镇马兴庄村的千头牛养殖基地里,肉牛正咀嚼着青贮饲料。该村党支部书记马腾飞点开手机里存储的销售记录:整牛卖每头赚3000元,做成卤味利润翻3倍,电商淡季每天也能卖400单。
截至目前,该基地牛存栏1200多头,年出栏1700多头,提供50多个岗位,带动村民工资性收入超200万元,村集体依靠设施租赁年增收20万元。
马兴庄村村民马忠德说:“我养两头母牛,去年获利3万多元,今年打算再领两头。”
不远处,兴牧源食品加工厂的现代化生产线上,新鲜牛肉正被加工成各式卤味。
“我们引进了扬州的非遗牛肉制作技艺,开发出12种熟食产品。”马腾飞说,工厂投产8个多月来,已和多家商超、电商平台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销售额突破500万元,成功实现了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以马兴庄村为样板,四十里铺镇“规模化养殖引领、散户养殖协同”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全镇32家规模化养殖场与190户散户养殖户联动发展,肉牛、生猪、山羊成了带动发展的“主力”,去年畜牧业总产值超65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5%。
下一步,绥德县将不断创新发展路径,探索形成集体经营、资产租赁、产业融合、资源开发、消费帮扶、特色养殖等多元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扎紧制度笼子 守好集体“钱袋子”
眼下,在薛家河镇,3万亩高粱成了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金疙瘩”。
曾经的薛家河镇,常年面临土地撂荒、集体经济薄弱、群众增收难的问题。
为破解困局,该镇锚定“一镇一业”发展高粱产业,先从规范机制入手:14个村集体组建“高粱红产业联合党总支”;成立聚黍香联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土地流转合同经镇产权交易服务站审核备案,每笔收支都录入“陕农经”平台。
“2023年,合作社集中流转2500亩土地,有村民担心钱落不到实处。”薛家河镇党委书记刘玮回忆,镇里请来绥德县农业农村局干部现场讲解合同条款,明确流转费标准、支付时间和违约追责,还在村里公示栏贴出明细。
“白纸黑字写清楚,平台上能查到,咱心里踏实。”周家沟村村民高志福算起账:土地流转得租金,在合作社打工挣钱,年底还有分红,三样加起来一年能多挣2万多元。
在制度护航下,如今的薛家河镇高粱产业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效合一”,各村集体经济单项收入均超15万元,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薛家河镇的实践,是绥德县用制度规范集体经济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绥德构建权责清晰、监管有力的运行机制,推进资产规范移交、合同清理,盘清家底;推广“陕农经”平台,实现339个村集体“三资”监管信息化、透明化。
编辑:吴明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