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扬波:普宁英歌是广东普宁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相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将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巧妙融合,独具步法、身法、槌法、阵法。每位舞者手持两根被称作“槌”的圆形短木棒,以骑马蹲裆之姿,提腿横跃而动,双手随锣鼓节奏上下左右击棒,头与身亦随节奏自然摇曳。
普宁英歌以其刚猛奔放之姿,构筑起气势磅礴、威武豪迈之景。于潮汕人而言,英歌舞宛如英雄之化身,可祛邪扶正、迎祥纳福。每逢重大喜庆之日,英歌锣鼓响彻城乡村落,所至之处,热闹非凡。
对英歌的喜爱在我家代代相传,我的爷爷陈才斗曾跟随广东省歌舞团,参加了1953年在北京的演出。
小时候,我就痴迷于英歌激昂的节奏和矫健的身姿,别人追星,我就追英歌。我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英歌队的一员。
儿时每逢大年初一,英歌鼓点响起,我便会满心欢喜地一路追随在队伍之后,纵情呐喊。到了寒暑假,我还会约上小伙伴,一起反复播放着VCD中的动作,时而慢放,时而暂停,接着把扫帚折成两段,以柄为槌,欢然起舞。但根据家乡的传统,我只有成年后才能加入英歌队伍。
2024年春节,南山英歌队在英国伦敦演出
2006年,普宁英歌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及早培育英歌的新一代力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时任普宁南山英歌队总教练陈来发组建了“南山少年英歌队”。
14岁的我终于如愿以偿,正式成为了一名英歌舞者。
普宁英歌参演人数众多,多为双数,最少八人,至多七十二人,讲究迅疾而不紊,动中存静意。
英歌舞叙述的故事相对固定,取材于《水浒传》第六十四回,梁山好汉化妆卖艺大闹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桥段,在演出的短短几分钟时间内,队员要完成下山打探、兴师出战、急水渡泊、乘机闯府、救卢出府、英雄会师、欢庆团圆、凯旋归山等情节。如何演绎出这些梁山好汉的气概,才是英歌舞者学习的关键。
若论英歌舞里彰显英雄气概的精髓,当属“耍槌花”这一动作。“耍槌花”是指舞者手握英歌槌中间部分,用手腕以八字绕动,同时中指、无名指、小指挑槌,使槌花形成立圆后连续转动,槌花打到哪里,眼睛就望向哪里。唯有如此,才能将槌花“耍出气势,耍得像盛开的花朵”。
除非无力站立需被抬离,否则英歌舞者必定竭尽全力直至演出落幕,这不仅是南山英歌队的要求,更是英歌舞本身蕴含的精神——勇往直前。
近两年来,随着普宁英歌的传承与发展,我在英歌队也有了新角色:打理南山英歌队的官方宣传账号。
当队员排队化妆时,我一边与直播间观众交流,一边为众人介绍正在化妆的角色以及英歌舞中的种种情节。我还计划在官方号直播、发布演出信息并介绍英歌文化。
2024年2月11日,陈来发教练率领广东普宁南山英歌队的近20名舞者现身英国伦敦,揭开了当地新春庆典的帷幕,这也是普宁英歌首次出海。
我选择留在普宁市内,作为一名带队者,和南山英歌队伍正穿梭于街巷,引领其余年轻队员继续进行游街演出,为市民驱邪扶正。
舞槌似画戟,步伐若战马。我希望,普宁英歌像队员们手中舞动的英歌槌一般,盛开出鲜艳的花朵,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目光,用行动诠释“一朝拾起英歌槌,一生便是英歌人”。
赞 5802
相关新闻
广东普宁英歌舞上春晚!90后传承人:一朝拾起英歌槌,一生便是英歌人
荔枝新闻
何以中国|【我们都是传承人】出海体验首个“非遗版”春节
我苏客户端
何以中国|出门山歌进门戏!陈九林与高淳民歌的40多年情缘
荔枝新闻
何以中国|我们的节日·国风说唱上线啦
荔枝新闻
江苏新时空正午江苏新闻眼零距离晚间新闻时代问答领航新时代黄金时间—改革政策e解读政风热线评新而论新闻360早安江苏新城市资讯游遍江苏江苏体育法治在线江苏教育新闻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