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遵义红正浓

2025-01-16 17:20:48  来源:求是网

  寒冬腊月,黔北大地白雾茫茫。90年前,就是在这样的季节,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

  子尹路96号,一栋红楼赫然眼前,高墙壁立、朱门厚重。毛泽东同志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匾额,熠熠生辉、庄严肃穆。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指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2021年,总书记再次到贵州考察,进一步强调要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历史长河波涛汹涌,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遵义会议宛如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红星,其所形成的遵义会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绽放着耀眼的光芒。

  图为2025年1月9日拍摄的遵义会议会址(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续/摄

  “我想把红色宣讲做得更好,让更多人了解遵义故事,让红色基因世代相传。”在会址前,记者见到了宣讲员孔霞。孔霞的爷爷是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老红军孔宪权,她从小就经常聆听爷爷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长大后,她从爷爷手里接过接力棒,宣讲红色故事30多年,其中宣讲得最多的就是遵义会议和遵义会议精神。

  记者采访那天,孔霞正与搭档在会址旁的老槐树下作“理论宣传二人讲”。“在我爷爷的工作照中依稀可见一棵碗口粗的小槐树,如今它已长成了参天大树”,“它的外形酷似‘V’字,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胜利树’”,“它也是会址里唯一‘活着的文物’,见证了无数重大历史时刻”……她们从一棵树出发,生动讲述遵义会议召开、遵义会议纪念馆筹备建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故事,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要给大家好好讲,告诉大家我们党是怎么走过来的。”在遵义会议纪念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殷殷嘱托。目前,仅是遵义会议纪念馆所在的红花岗区,就有“理论宣传二人讲”队伍20支,已开展理论宣讲活动200余场、“红城云宣讲”40余场,线上线下覆盖受众100万余人次。一场场节日里的宣讲、场景中的宣讲、国旗下的宣讲,带领受众重温遵义会议召开等红色故事,从中汲取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

  走进遵义会议陈列馆,一面特别的数字“文物墙”吸引参访者驻足。轻轻点击“文物墙”成百上千张文物图片中的任意一张,即可旋转了解文物造型、放大查看文物细节。

  长1.3厘米、宽1.1厘米、高2.6厘米……“文物墙”上,一枚长方形木质印章跃入记者眼帘。它是红军长征经过贵州时期唯一保存下来的红军干部私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印章只拇指大小,凹痕更加细窄。为了捕捉印章细节,技术团队对其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还原了其上半部的半个五角星和星芒、下半部的“王有发”三字。在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一个个微小的文物细节,串连起遵义会议的巨幅历史画卷。

  “近年来,我们以技术赋能,让革命文物‘会说话’、‘动起来’,增强了展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感。接下来,我们还将以VR技术呈现遵义会议前后的重要历史节点、历史事件。”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周俊南告诉记者。

  革命文物镌刻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红色剧目再现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要让这一抹遵义红永远鲜艳,不仅要加强保护传承,还要创新艺术表达。

  “砰砰砰!”吊桥从观众席上方两侧伸至半空,“红军战士”前仆后继发起冲锋。舞台下方,“听得见”的水流飞溅、“闻得到”的“硝烟”弥漫……与遵义会议纪念馆一河之隔,形似“乘风破浪中的渡船”的“伟大转折”剧场内,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剧目《伟大转折》震撼上演。

  “把遵义会议的历史还原得栩栩如生”,“既有震撼悲壮,又有深情美好”,“中间数次落泪”……该剧以红军血战湘江后转兵贵州、召开遵义会议为主线,自2024年1月15日试演以来,已演出800余场,观众突破28万人次。2.0版本推出后,该剧9D音效声声环绕、1000吨水循环成河、舞台360°自由旋转,“人、声、光、水、电、影、景”完美融合,全面激活观众的五感体验,让观众仿若置身革命岁月。

  走出“伟大转折”剧场,记者眼前仍是连天接地的白雾,可心中却澎湃着红色力量。此情此景,忆起刘伯承同志在《回顾长征》里的那段话“遵义会议的精神传达到部队中,全军振奋,好像拨开重雾,看见了阳光”,便更觉生动形象。

  记者手记:

  这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相传着红色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遵义会议精神照亮着新时代的长征路。

  (采写:《求是》杂志记者 许文嫣)

编辑:赵广忠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