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报讯(记者 谢慧变报道)12月13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获悉:由该所沙漠团队承担的“中—非绿色技术公园”示范项目正式建成。
该项目位于非洲国家毛里塔尼亚,将中国新疆防沙治沙的成功经验移植到撒哈拉沙漠之中,并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在防治荒漠化的同时发展当地经济、改善民生。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示范项目一角。图/新疆生地所提供
据了解,2007年,非洲联盟及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发起并启动了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建立“非洲绿色长城”的计划,建设横跨非洲大陆的绿色屏障。
新疆生地所沙漠团队积极参与这一计划,结合新疆治沙经验,在毛里塔尼亚实施了“中—非绿色技术公园”示范项目。项目占地4公顷,集中展示了固沙、节水、改土及育种等多项中国荒漠化防治技术,涵盖了35种荒漠化防治相关材料与产品。
项目建设现场负责人、新疆生地所博士周娜告诉记者,团队在示范项目区域平移了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治理中常用的草方格、高立式沙障以及乔灌草综合固沙模式。此外,团队还根据当地实际需求,建设了光伏扬水、智慧灌溉等设施,种植了蔬菜、经济林果等,推动生态效益和生计发展有机融合。
基于“中—非绿色技术公园”示范项目成果,在近日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毛里塔尼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部、毛里塔尼亚“非洲绿色长城”国家署与中碳森林资源(北京)有限公司、新疆生地所签订了共建1万公顷碳汇林的四方谅解备忘录。
毛里塔尼亚“非洲绿色长城”国家署总干事西德纳·艾哈迈德·埃利表示,撒哈拉沙漠占据了毛里塔尼亚国土面积的近三分之二,干旱和荒漠化严重影响当地发展,这一示范项目将为当地荒漠化治理提供样板。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示范项目负责人、新疆生地所研究员雷加强表示,团队将持续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分享中国的治沙方案,下一步将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荒漠生态产业孵化基地,将其打造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非合作典范。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新疆生地所与28个共建国家的科研院所及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新疆荒漠化防治技术已惠及1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其中在8个国家进行了技术示范与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万公顷。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