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
作者:徐嘉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推进会上提出,我国将进一步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力度,推动传统村落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组织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调查评估,完善法规政策标准,进一步强化制度保障。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承载了丰富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和艺术传统。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共有8155个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并实施了挂牌保护,16个省份将5028个村落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保护55.6万栋传统建筑,传承发展5965项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村落作为生产生活单位,在维系和巩固国家的稳定、繁荣与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并随着中华文明的延续而继续旺盛地生长。
传统村落“自生自长”的生命力需要得到呵护与滋养,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传统村落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以来,我国创立完善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制度,抢救保护了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大幅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营造了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例如,江西上饶婺源县坚持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最大限度保留村落肌理、还原古建风貌、满足现代需求,促进山脉水脉文脉人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不断释放传统村落多元价值,走出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云南大理喜洲镇周城村是中国白族名村,也是国家第一批列入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当地“三坊一照壁”的古建筑保存完好,房屋也按风格建设,古戏台和本主庙得到修整与重建,传统服装因受到电影《五朵金花》的影响而展现出独特风采。
传统村落生活的文化传承价值,是传统村落的主体与灵魂所在。通过政府引领、多方协同,让传统村落的生命力更强。以周城村为例,周城村民委员会自觉认识到传统村落是他们的生存之根与发展之本,积极采取具体政策进行扶持,如对重大节日进行资助,对古建筑的维修采取有效措施,并委托老年协会对古建筑与文物进行具体管理等,将保护文物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同时,要让活态的乡土文化传下去,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周城村,青瓦白墙的璞真扎染博物馆内,在一位位白族村民的手中,蓝白交织的白族扎染正如花绽放;近年来,湖南湘西出台特色民族人才带徒、传习支持办法,支持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围绕传统生产生活工具、民族服饰、手工艺品、民风民俗,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让保护发展传统村落文化做到“见人、见物、见生活”。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期待更多古村落通过因地制宜的发展路径,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焕发出新的生机。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