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调高”“惠低”,减税效果明显!能给百姓省多少钱?算笔账→

2024-10-15 19:12:17  来源:央视网

image.png

 央视网消息:国家税务总局10月15日发布的2023年度个税汇算清缴数据显示,我国取得综合所得的人员中,无需缴纳个税的人员占比超过七成,个人所得税有效发挥了“调高惠低”作用。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取得综合所得的人员中,无需缴纳个税的人员占比超过七成,在剩余不到三成的实际缴税人员中,60%以上仅适用3%的最低档税率,缴税金额较少。

  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平介绍,个人所得税在有效发挥着“惠低”的作用。以综合所得缴纳个税情况看,低收入群体在享受税改红利后基本无需缴税或只需缴纳少量税收。

  据介绍,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体系。像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从原来的每人每月3500元提高至5000元。此外还设立了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住房贷款利息等7项专项附加扣除。

  李平介绍,“起征点”5000元这个标准在国际上已处于较高水平,能够基本覆盖当前的基本消费支出。现在个人所得税的税前扣除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这样既照顾了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也体现了国家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

  高收入群体缴纳个税占比达九成以上

image.png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还显示,从个税缴纳总体来看,高收入群体缴税占比达九成以上。

  数据显示,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人员中,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高收入者约占申报人数的1%,但这部分人申报缴纳的个税占全部个税的五成以上,申报收入位居全国前10%的个人缴纳的个税占全部个税的九成以上。

  李平介绍,个人收入位居我国前10%的人群缴税占比较高,符合税法基本原则中“税收负担须根据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分配”的公平原则,也与世界上主要国家高收入人群缴纳个税比例均占大头相一致。这说明,个人所得税的“调高”作用较为明显,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老一小”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提高

image.png

 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还显示,2023年,我国提高了关于“一老一小”的三项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后,减税效果明显。

  据介绍,2023年,我国提高了“一老一小”三项专项附加扣除标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分别由原来每孩每月1000元提高到2000元,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原来每月2000元提高到3000元。

  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约6700万人享受到了该项政策红利。减税规模超过700亿元,人均减税超1000元。其中,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和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减税分别约360亿元、290亿元和50亿元。

  李平介绍,这些扣除覆盖面广、额度高,大大降低了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从个税申报情况看,纳税人人均至少能享受两项专项附加扣除。提高他们的税前扣除标准,就会增加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强他们的消费能力。

  年收入不足10万元 基本无需缴纳个税

image.png

 通过专项附加扣除,有利于帮助纳税人减轻家庭负担。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还显示,年收入10万元以内的纳税人基本无需缴纳个税。

  为什么年收入10万元以内的纳税人基本不用缴纳个税?

  专家介绍,个人所得税除了每年的基本减除费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起征点”6万元之外,纳税人还能够享受到 “三险一金”专项扣除,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住房贷款利息等专项附加扣除。此外,像符合条件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健康保险、个人养老金等也可以进行税前扣除。

  这些政策到底能给老百姓省多少钱?专家给我们算了一笔账。

  李平介绍,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纳税人,即使跟爱人来分摊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也可以每个月扣除1000元。如果和兄弟姐妹来分摊赡养老人的附加扣除,每个月也可以扣除1500元,两者合起来,每个月就能扣除2500元,一年就达到3万元。如果纳税人有两个孩子以上,或者自己是独生子女,那扣除的金额就更高了。

  再加上每年还有6万元的基本减除费用。如果按照每年工资收入10万元计算,扣除的“三险一金”,每年理论上有1.5万元左右,这三者加起来,就超过了10万元。这样看,个人综合所得年收入不超过10万元的,基本无需缴纳个税。

编辑:吴明富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