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让“流动的历史”永葆生机(人民时评)

2024-09-24 11:07:4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不久前,2024年(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我国新疆吐鲁番坎儿井、徽州堨坝—婺源石堨(联合申报)、陕西汉阴凤堰梯田、重庆秀山巨丰堰等4个工程申报成功。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8项。

  灌溉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是农业古国,也是灌溉大国。受季风气候和地形地貌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都离不开灌溉工程。从江南水乡到戈壁荒漠,从西南丘陵到秦巴山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灌溉方式,对今天的水利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新入选的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新疆吐鲁番,雨水融雪通过坎儿井的暗渠和明渠,滋养绿洲。总长3200多公里的暗渠,被誉为“地下运河”。在安徽黄山徽州区和江西上饶婺源县,古石堨依山形、顺水势,“深淘滩、低作堨,宽砌底、斜结面”,蓄水引水分水。陕西汉阴凤堰梯田,从凤凰山水源涵养林、山溪梯田到山塘湿地,1000多米的垂直空间里汇集了“田、渠、塘、溪”灌溉体系。重庆秀山巨丰堰,渠与河、渠与渠、渠与路相互交错,是藏在深山里的“立体化”灌溉工程。

  悠悠岁月,筑坝起堰,通渠修堤,旱浇涝排,农耕桑织。古老灌区不仅有水利工程遗存,还有与之相关的古桥、古村、古镇、石刻、古籍,以及诗文、传说、习俗和节庆等。比如,40方岁修管理碑刻,记载了婺源石堨的岁修制度;汉阴凤堰梯田周边保存着大量明清两代的碑石遗存和古遗址、古村落,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引水灌溉、农业耕作技术的演变。一座座灌溉工程凝聚古人智慧、见证历史演进、浓缩厚重文化,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的生动见证。这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对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是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分布最广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国家。“瑰宝”如何保护?加强普查登记、完善认定标准,摸清“家底”,建档立卡,唤醒“沉睡”的历史资源,是第一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设施和建筑长时间被风吹水蚀,维护工程安全是重中之重。应加强文物保护修复技术研发,提供更精准、更精心的呵护,特别是要整合各相关部门力量、加强规划引领,形成保护合力。

  申遗成功,是保护利用的新起点。灌溉工程遗产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在用”。据有关调查统计,我国有超400项古代灌溉工程或系统仍在发挥效益,且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值得挖掘。比如,东风堰、都江堰创建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把遗产保护利用和水情教育结合起来;汉阴凤堰梯田依托“春踏油菜花浪、夏看水田插秧、秋闻金谷飘香、冬赏雪落山庄”的梯田美景,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为古灌区注入了新生机。开发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等多元功能,做好活化利用这篇大文章,才能为灌溉工程遗产的可持续保护注入更强大动力。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流动的历史”,是关于农耕文化、水文化的“博物馆”。一个个造福当代、泽被后世的“超级工程”,不仅彰显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治水智慧,更蕴藏着勤劳勇敢、团结奋斗的民族基因。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守护好前人留下的这些宝贵财富,将带给我们丰厚滋养、长久启迪。



编辑:雷伟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