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时政 独家 县区 小记者 教育 医疗健康 美食 金融 旅游 冰雪网 数字报刊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从一抹蓝到一片锦色——记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景仁

2024-09-22 15:50:25  来源:廊坊传媒网

黄景仁正在为景泰蓝瓶进行点蓝。 记者 刘向 摄

  在大厂回族自治县,景泰蓝是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2018年和2023年,大厂回族自治县连续两届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命名为“中国景泰蓝之乡”。目前,该县已有14家景泰蓝生产厂家,产量占全国景泰蓝工艺品市场的一半以上,年收入上亿元。

  景泰蓝学名“铜胎掐丝珐琅”,而珐琅从西方传入中国后,融入了各朝工匠的智慧,尤其在明代景泰年间,因制作工艺成熟,并以蓝色为主调,因此得名“景泰蓝”。

  “景泰蓝被称为‘铜与火的艺术’,从一张紫铜片、一根扁铜丝、数十个釉料色碟,到几万次的捶打成型,成百上千的手工掰丝掐花,再将这些掐好的铜丝依照图纸粘在铜胎之上,经108道工序才能呈现景泰蓝工艺的风采。”在大厂京东工艺品有限公司,记者见到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大厂京东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景仁。

  走进大厂京东工艺品有限公司,设计工作室内,设计师们正在研讨新作品如何在器型、纹饰与釉色方面更具新意;掐丝车间内,工人们聚精会神地把整条紫铜丝用镊子掐成一段一段,再加工成精美的纹样;点蓝车间内,工人用专用工具细致地将釉料填充进掐丝图案间隙几毫米的铜丝之间……

  就这样,记者跟随黄景仁的脚步,看景泰蓝的制作技艺,学景泰蓝的历史文化,听他与景泰蓝的故事……

  缘起 学习一门谋生的手艺

  “当时去厂子当学徒,就是为了学个谋生的手艺。没想到,这一学就干到了现在。”说起最初如何与景泰蓝结缘,黄景仁哈哈地笑起来。他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要是没个手艺,媳妇都娶不上。景泰蓝“燕京八绝之首”的名声,让很多年轻人想进厂做学徒。

  1972年,刚刚中学毕业的黄景仁,满腔热血到大厂八百户珐琅厂做起了学徒,拜在老艺人李荣魁、郎国治门下。最开始,挑水、担煤、运货什么都干,全身有使不完的力气。“过了一段时间,师傅看我劲头足、性子稳,才开始带着我接触制作景泰蓝的工艺。”黄景仁说,那时候心里是真高兴啊!

  黄景仁整天泡在厂里,师傅上哪他都跟着,一点点看、一点点学。别人吃饭,他在掐丝;别人休息,他在点蓝。4年的时间,他系统地掌握了制胎、掐丝、点蓝、烧制和研磨工艺流程,成为一名熟练地制作技工。

  “景泰蓝制作的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急不得、燥不得。心静、手稳,是最基本的。”黄景仁说,练习掐丝时,为了更好地表现花卉的枝叶、鸟兽的形态、人物的五官等各种精细的翻转折叠,拇指被铜丝压到淤血是常有的事。

  “十五六岁懵懵懂懂的年纪,接触到的事物一生都有深刻的烙印。到现在师傅手拿镊子,目不转睛地一点点捋丝、压丝、掐丝的情景,还在眼前。”黄景仁在师傅那学到了景泰蓝制作的技艺,更懂得了景泰蓝的历史和文化。

  经过多年的虚心求教和刻苦钻研,黄景仁积累了大量的图案资料和理论知识,掌握了景泰蓝的历史和不同时期的风格,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阅历。

  1985年,黄景仁成立了京东珐琅厂,凭着过硬的手艺,为客户加工制作景泰蓝产品。2002年,他大胆进行企业体制改革,成立了大厂回族自治县京东工艺品有限公司,带动周边的一些亲戚朋友踏入景泰蓝产品制作的行业,为他们谋得了致富新出路。

  在一次次完成景泰蓝产品后,黄景仁也慢慢转变了对这门技艺的想法。他似乎明白了师傅常说的,要想做出好的景泰蓝作品,离不开好的手艺,更需要的是对这门技艺的热爱。

  黄景仁正在为景泰蓝瓶进行点蓝。 记者 刘向 摄

  缘聚 接力一项传承的技艺

  接过前辈的接力棒,黄景仁坚持埋头学习精进景泰蓝技艺的同时,更想着如何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走进大厂京东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烧制车间,温度飙升。工人将炉门打开的一刹那,满室红光,随着温度的降低,一只铜胎锦绣瓶子从通体红色逐渐显现出精致的工艺之美。“它还要经过多次反复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才能真正实现从一抹蓝到一片锦色的蜕变,成为一件景泰蓝作品。”黄景仁说。

  “行家看景泰蓝,讲究‘远看造型近看花’,这个‘花’就是‘掐丝’,行话有‘丝工重于蓝工’之说……”黄景仁细致讲解着景泰蓝工艺的门道,“上釉也很关键,这道工序讲究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以及色彩的搭配,烧制的火候更是严格,温度高了流彩易变色,温度低了则色彩烧不开……”

  黄景仁从事景泰蓝行业50余年,通过拜师学艺,不断地探求摸索,在掐丝、点蓝等工序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创新从控制炉火的温度、平衡釉面双向厚度、改变釉料的配比三个方面进行突破,解决了景泰蓝因铜板和釉料膨胀不一致,无法直接用釉料渲染水、云雾、风等景象的工艺局限难题。

  “600多年来,景泰蓝一直沿用纯手工制作,没有资料可查,只能靠口传心授。”黄景仁说。这些年来,他与人合作编写了《景泰蓝工艺操作规范》《景泰蓝质量标准》,编绘了《景泰蓝传统花卉图案》《龙凤图案》《传统吉祥图案》等,并奔走于天津、西安、重庆等地工艺品厂,讲授景泰蓝发展史、传授制作技艺、培养传人。

  2006年,景泰蓝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与工艺价值,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景仁所在的公司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项目传承保护单位、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已培养了500余名学员,其中有11人获评中国景泰蓝一级技师称号。

  “新一代的景泰蓝技师们已经成长起来,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学习临摹、探索创新,用一生去传承。”黄景仁表示,做好景泰蓝技艺传承,要在坚持传统技艺的前提下,不断创新适应现在大众的审美潮流,他愿将自己所学和掌握的技艺技巧毫无保留教给更多愿意学习这门技艺的年轻人。

  缘深 坚守一生追求的事业

  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一面铺满景泰蓝赏盘的景泰蓝墙成了打卡胜地,古朴典雅、精美华贵的景泰蓝制品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我们带的每件景泰蓝产品前都围满了观赏和咨询的人。”文博会现场,让黄景仁的徒弟们不断介绍景泰蓝的文化和技艺,收获满满。

  50多年的传承与创新,让黄景仁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景泰蓝一级技师。他成功研发了“出炉后二次工艺处理”等新技术、新工艺,突破了一系列生产禁区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传承景泰蓝技艺的同时,黄景仁思考更多的是,如何真正让景泰蓝走进寻常百姓家,在家家户户都能看到景泰蓝的影子。

  “大厂目前拥有成规模的景泰蓝制作企业14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黄景仁说,大家抱团取暖,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景泰蓝品种繁多、造型优美,产品不仅畅销全国各地,还出口到中东、东南亚、欧美等地区的几十个国家,受到海内外客商青睐。

  “我们要用外行人的眼光看景泰蓝,外行人在意的东西,就是咱们研究、改善提升的方向。”黄景仁调整思路,开始探索研发更多符合大众需求和审美的景泰蓝制品。他与高校合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实践平台,让毕业生用专业知识,结合当下潮流,设计新造型、新图案,再结合实际进行筛选、制作新产品。

  “一件好的景泰蓝作品,必须要有文化内涵。特别是清朝康熙年间,要求‘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设计图样从造型、花纹到图案,都要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和文化背景。”黄景仁说。

  眼下,黄景仁正打算研发一些新产品,在保留景泰蓝文化和美好寓意的基础上,针对年轻人喜欢的颜色、造型、花纹等,把景泰蓝元素应用到更多的日常生活品上,让产品更具实用性、价格更亲民,让景泰蓝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把景泰蓝文化永久地传承下去。

编辑:吴明富
河山新闻
移动客户端
张家口日报官方
微信“张小全儿”
张家口新闻网
官方微博
抖音扫码
关注@张家口NEWS
【张家口新闻网版权声明 】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